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焦躁的社會和人心

又到一年就業季,用人單位忙校招,大學生忙應聘。新華社記者近日在江西等地調查發現,在新就業的大學生中,“閃辭”現象增多,一些大學生在職時間變短,穩定性變差,入職不久就辭職。

根據今年8月LinkedIn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報告顯示:“95後”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為7個月,遠低於“80後”“90後”群體分別43個月和19個月的在職時間,成為“閃辭”的主力軍。為何95後“閃辭”現象凸顯?

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焦躁的社會和人心

一、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部分企業的“閃騙”和企業缺乏足夠關懷和耐心

一些企業招聘時,為了能夠更加容易的招聘到優秀的畢業生,過於誇大自身企業,向畢業生承諾,福利待遇好、成長空間大、工作強度低、工作環境好,但等入職後卻難以兌現,無法給出承諾的待遇和培養。

在企業快速迭代的現在,企業的平均壽命很短,一家企業很可能今天受到融資,成為行業獨角獸;第二天就可能因為資金鍊斷裂而破產。這也導致了很多企業希望大學畢業生能夠儘快的產生利潤,而對於大學畢業生缺乏足夠的關懷和耐心的培養。

這些企業焦躁的心態很難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文化。薄弱的企業文化,沉悶的工作環境,繁瑣的制度流程,往往讓大學生入職後無法產生歸屬感。報到後,大學生最先感受到的是單位的文化氛圍。多數同學會把陌生的單位文化氛圍與熟知的大學文化氛圍進行比較,從而產生不適應的感覺,進而對單位文化失去“認同”。面對企業這樣的做法,大學生只能選擇“閃辭”,導致企業在損失招聘和培訓成本的同時,也錯過了招聘季。

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焦躁的社會和人心

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進一步加劇了“焦躁“狀態;

1、在很多父母的心目中,上大學往往和好工作聯繫起來,大學生畢業後,從事什麼工作就成了家長之間的談資,而為了證明自己孩子不比別人的差,往往要求孩子找一份定位高、前景好的工作,公務員、事業編優先,外企、名企次之,再不濟也要上市公司,不是上述工作就會抱怨甚至橫加干預。

2、部分家長由於獨生子女的原因,大學生在畢業後,家長便催著買車買房,結婚生子,但由於家庭經濟情況,很多家長在這方面只能幫助一部分,剩下的就要自己承擔,目前工作收入又承擔不了。

家長這種焦躁的心態,無形中給大學畢業生帶來更嚴重的焦躁。

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焦躁的社會和人心

三、社會生存壓力大,揹負巨大經濟負擔讓大學畢業生更加焦慮;

1、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更加傾向於到經濟發達城市就業,因為這些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前景,但是經濟發達城市意味著更大的社會生存壓力,也意味著更長的通勤時間。高昂的生活開支、漫長的通勤時間,但是工作收入卻不成正比,也會導致“閃辭“;

2、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親朋同學結婚生子、同事聚餐等人情開支,也佔據著大學生收入的相當比例。

3、部分在經濟發達城市的畢業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本身收入在扣除開支以後,並沒有和選擇就近就業的同學、朋友相差多少,而他們還佔據著離家近、工作強度小等優勢。

這些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也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焦慮,成為大學生“閃辭”的原因之一。

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焦躁的社會和人心

四、學校的焦慮讓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工作不足

有的高校在考核壓力下,容易產生焦慮,從而督促畢業生快就業,這讓部分大學生選擇匆忙就業,但是,大學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學生家庭必須支付相對較高的費用,大學生畢業後急於獲得與其費用成正比或更高比例的回報,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多是側重講解就業政策、蒐集就業信息、分析就業形勢、傳授就業技巧,很少對就業期望值與實際薪酬值之間的差距對畢業生就業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也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薪酬定位。這讓大學生在就業前對行業企業認識不足,無法親身感受到實際薪酬期望值,只能從不完整的信息中得到模糊的概念。隨著物質化觀念的強化,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薪酬期望值就理所當然了,這也增加了“閃辭”的可能性。

五、較小的家庭壓力和更多的選擇,減少了“閃辭”壓力;

1、經過上代人的不斷打拼,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不管增多,整體而言,95後成長於衣食無憂的環境中,家庭在他們的成長階段提供了充分支持,很多離開校園的職場新人沒有剪斷和家庭之間的經濟“臍帶”,收入不穩定還依賴家庭資助的年輕人為數不少。無論這個現象合不合理,它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階段性結果。

2、優渥的成長環境,較少的社會歷練,讓95後的抗壓能力相對薄弱,稍有不順就有可能辭職。在剛就業時,揹負沉重家庭壓力的70、80後顯然不會像他們這麼灑脫。

3、還有就是部分95後大學生更加追求個性化,在工作中與人溝通不暢、不擅於與他人合作等,加上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新行業、新崗位的不斷出現,讓追求新奇的95後的就業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造成情緒化“閃辭”。

在較小經濟壓力下,面對更多選擇,抗壓能力弱的95後,在工作一段時間對現崗位產生疲倦感,對生存現狀產生焦慮感後,“閃辭”去追求更加輕鬆、感興趣的工作也就不難理解。

大學生“閃辭”的背後是焦躁的社會和人心

要想緩解95後“閃辭”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工作中,正常跳槽無可厚非,但是頻繁閃辭不值得提倡,要緩解這一問題,需要多方聯動:

1、用人企業用更加開放心態和管理方式去面對職場新人,通過營造企業文化,鼓勵良性競爭,去激發年輕員工的事業心。招聘時,嚴守承諾,不做虛假宣傳。

2、家長要以平常心態去看待大學畢業生,不抱過高的期待感,鼓勵大學畢業生從基層做起,積累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讓一切慢慢來,特別是婚戀,晚結婚不是不結婚。在剛就業,職業規劃不清晰,工作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早早結婚未必是好事。

3、很多城市對於大學生就業都有優惠政策,來緩解大學生就業初期的經濟壓力,但是很多大學生並不瞭解具體辦理流程。這就需要學校官網、當地熱門媒體、各大門戶類媒體擔起責任,加大各地關於大學生就業扶持政策和辦理流程的宣傳力度。每到就業季,當地相關部門通過在各學校顯眼處張貼宣傳海報、舉辦宣講會、設立辦事點等方式,讓更多大學生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4、學校要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就業指導,端正求職意願。學校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例如參觀企業、假期實習等,校內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比賽,著力培養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交流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就業指導也要完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薪酬定位,端正學生求職意願。

5、作為父母也需痛下決心,果斷為其“斷奶”。畢業、成人,理當靠自己知識、技能來養活自己,為日漸老去的父母減輕經濟壓力,讓父母的“投資”有所回報;因此,要為其講清道理,下狠心斷其“經濟支助”,減少家庭依賴感,讓其不敢隨意辭職,增加抗壓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加理性的去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