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焦躁的社会和人心

又到一年就业季,用人单位忙校招,大学生忙应聘。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江西等地调查发现,在新就业的大学生中,“闪辞”现象增多,一些大学生在职时间变短,稳定性变差,入职不久就辞职。

根据今年8月LinkedIn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个月,远低于“80后”“90后”群体分别43个月和19个月的在职时间,成为“闪辞”的主力军。为何95后“闪辞”现象凸显?

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焦躁的社会和人心

一、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部分企业的“闪骗”和企业缺乏足够关怀和耐心

一些企业招聘时,为了能够更加容易的招聘到优秀的毕业生,过于夸大自身企业,向毕业生承诺,福利待遇好、成长空间大、工作强度低、工作环境好,但等入职后却难以兑现,无法给出承诺的待遇和培养。

在企业快速迭代的现在,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一家企业很可能今天受到融资,成为行业独角兽;第二天就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够尽快的产生利润,而对于大学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关怀和耐心的培养。

这些企业焦躁的心态很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薄弱的企业文化,沉闷的工作环境,繁琐的制度流程,往往让大学生入职后无法产生归属感。报到后,大学生最先感受到的是单位的文化氛围。多数同学会把陌生的单位文化氛围与熟知的大学文化氛围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进而对单位文化失去“认同”。面对企业这样的做法,大学生只能选择“闪辞”,导致企业在损失招聘和培训成本的同时,也错过了招聘季。

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焦躁的社会和人心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焦躁“状态;

1、在很多父母的心目中,上大学往往和好工作联系起来,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就成了家长之间的谈资,而为了证明自己孩子不比别人的差,往往要求孩子找一份定位高、前景好的工作,公务员、事业编优先,外企、名企次之,再不济也要上市公司,不是上述工作就会抱怨甚至横加干预。

2、部分家长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大学生在毕业后,家长便催着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只能帮助一部分,剩下的就要自己承担,目前工作收入又承担不了。

家长这种焦躁的心态,无形中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更严重的焦躁。

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焦躁的社会和人心

三、社会生存压力大,背负巨大经济负担让大学毕业生更加焦虑;

1、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因为这些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经济发达城市意味着更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也意味着更长的通勤时间。高昂的生活开支、漫长的通勤时间,但是工作收入却不成正比,也会导致“闪辞“;

2、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亲朋同学结婚生子、同事聚餐等人情开支,也占据着大学生收入的相当比例。

3、部分在经济发达城市的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本身收入在扣除开支以后,并没有和选择就近就业的同学、朋友相差多少,而他们还占据着离家近、工作强度小等优势。

这些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也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焦虑,成为大学生“闪辞”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焦躁的社会和人心

四、学校的焦虑让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工作不足

有的高校在考核压力下,容易产生焦虑,从而督促毕业生快就业,这让部分大学生选择匆忙就业,但是,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学生家庭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大学生毕业后急于获得与其费用成正比或更高比例的回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是侧重讲解就业政策、搜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很少对就业期望值与实际薪酬值之间的差距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也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薪酬定位。这让大学生在就业前对行业企业认识不足,无法亲身感受到实际薪酬期望值,只能从不完整的信息中得到模糊的概念。随着物质化观念的强化,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薪酬期望值就理所当然了,这也增加了“闪辞”的可能性。

五、较小的家庭压力和更多的选择,减少了“闪辞”压力;

1、经过上代人的不断打拼,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管增多,整体而言,95后成长于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家庭在他们的成长阶段提供了充分支持,很多离开校园的职场新人没有剪断和家庭之间的经济“脐带”,收入不稳定还依赖家庭资助的年轻人为数不少。无论这个现象合不合理,它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结果。

2、优渥的成长环境,较少的社会历练,让95后的抗压能力相对薄弱,稍有不顺就有可能辞职。在刚就业时,背负沉重家庭压力的70、80后显然不会像他们这么洒脱。

3、还有就是部分95后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化,在工作中与人沟通不畅、不擅于与他人合作等,加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行业、新岗位的不断出现,让追求新奇的95后的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造成情绪化“闪辞”。

在较小经济压力下,面对更多选择,抗压能力弱的95后,在工作一段时间对现岗位产生疲倦感,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感后,“闪辞”去追求更加轻松、感兴趣的工作也就不难理解。

大学生“闪辞”的背后是焦躁的社会和人心

要想缓解95后“闪辞”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工作中,正常跳槽无可厚非,但是频繁闪辞不值得提倡,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多方联动:

1、用人企业用更加开放心态和管理方式去面对职场新人,通过营造企业文化,鼓励良性竞争,去激发年轻员工的事业心。招聘时,严守承诺,不做虚假宣传。

2、家长要以平常心态去看待大学毕业生,不抱过高的期待感,鼓励大学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一切慢慢来,特别是婚恋,晚结婚不是不结婚。在刚就业,职业规划不清晰,工作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早早结婚未必是好事。

3、很多城市对于大学生就业都有优惠政策,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初期的经济压力,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具体办理流程。这就需要学校官网、当地热门媒体、各大门户类媒体担起责任,加大各地关于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和办理流程的宣传力度。每到就业季,当地相关部门通过在各学校显眼处张贴宣传海报、举办宣讲会、设立办事点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4、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端正求职意愿。学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参观企业、假期实习等,校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比赛,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就业指导也要完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薪酬定位,端正学生求职意愿。

5、作为父母也需痛下决心,果断为其“断奶”。毕业、成人,理当靠自己知识、技能来养活自己,为日渐老去的父母减轻经济压力,让父母的“投资”有所回报;因此,要为其讲清道理,下狠心断其“经济支助”,减少家庭依赖感,让其不敢随意辞职,增加抗压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