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推薦——明代五子登科銅鏡

銅鏡也是中國青銅器鑄造史的一個延續和獨特風景。我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然而到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生產力代表鐵器所取代,但青銅鏡的製造和使用並沒有衰落。可以說,古銅鏡在青銅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獨立和自成體系的,或者說是青銅文化的延續。

盛世推薦——明代五子登科銅鏡

在銅鏡包漿渾厚自然,青銅質,銅鏡鈕為乳突狀,雙輪鏡緣,鏡身是“五子登科”四字,四字方方正正排列於鈕的四周,每個字均用方框框住。且此銅鏡,寓意極好,“五子登科”指的是後周竇禹鈞教子有方,他的五個兒子先後考中進士的故事。鑄在銅鏡上,成為一個吉祥的符號,祝福著每個擁有者門楣興旺、仕宦發達。

盛世推薦——明代五子登科銅鏡

此銅鏡為明代五子登科銅鏡,直徑為9.9cm 無任何破損,極為完整。一件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歷史意義,而銅鏡恰恰兼具藝術價值和人文內涵。

銅鏡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不僅如此,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的特徵,因此,銅鏡不僅市場價值高而且收藏價值也高。

盛世推薦——明代五子登科銅鏡


青銅鏡特點介紹:

鑄造技術精巧:

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采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開放式”就是隻有一塊鏡範,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範平放,由上傾入溶液。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範,鏡背範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範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範的中部。鏡面範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範合而為一。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鑑容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樓空花紋銅鏡。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這種複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對宮內收藏的古鏡正面多進行了處理,以達到重新鑑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鏡面就採用了複合的方法,重新鑄一鏡面,研磨好後,再粘附在古鏡正面。當然這種複合鏡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複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盛世推薦——明代五子登科銅鏡


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金錫半謂之鑑隧之齊。”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