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推荐——明代五子登科铜镜

铜镜也是中国青铜器铸造史的一个延续和独特风景。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然而到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并没有衰落。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

盛世推荐——明代五子登科铜镜

在铜镜包浆浑厚自然,青铜质,铜镜钮为乳突状,双轮镜缘,镜身是“五子登科”四字,四字方方正正排列于钮的四周,每个字均用方框框住。且此铜镜,寓意极好,“五子登科”指的是后周窦禹钧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的故事。铸在铜镜上,成为一个吉祥的符号,祝福着每个拥有者门楣兴旺、仕宦发达。

盛世推荐——明代五子登科铜镜

此铜镜为明代五子登科铜镜,直径为9.9cm 无任何破损,极为完整。一件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而铜镜恰恰兼具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不仅如此,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铜镜不仅市场价值高而且收藏价值也高。

盛世推荐——明代五子登科铜镜


青铜镜特点介绍:

铸造技术精巧:

一般铜镜在铸造时,多采用“开放式”和“合铸式”两种方法。“开放式”就是只有一块镜范,无注口和注沟,铸造时镜范平放,由上倾入溶液。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楼空花纹铜镜。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盛世推荐——明代五子登科铜镜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