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總督東三省總督、 直隸總督、兩江總督、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的封疆地盤都有多大,他們有怎樣不同的結局?


有清一朝,總督一職位高權重,可以分為8+1+2: 8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 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1即:東三省總督,但一般稱為“黑龍江將軍”,合稱九大總督;2即:河運總督,漕運總督。

九大總督中,以地位論,最高者卻並非我們一般熟知的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而是東三省總督,後者設立雖晚,卻因其管轄範圍為滿清“龍興之地”(清朝祖墳在東北的海城),而地位顯赫,有疆臣之首稱號,如簽訂《中俄里瓦幾亞條約》的奕山。(東三省省委書記兼三省省軍區司令員)

舉例:趙爾巽(1844年—1927年)1911年,趙爾巽擔任東三省總督,此時全國革命浪潮風起雲湧,他調集大軍鎮壓革命,迫使革命運動轉入地下。清朝滅亡後,趙爾巽被解除職務,隱居青島。袁世凱擔任總統後,趙爾巽受邀擔任清史館館長編寫清史。1927年,《清史稿》完成,當年趙爾巽在北京病逝,終年83歲。

若以權勢論,則首推直隸總督,其管轄範圍是地處京畿要地的直隸省,大致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兩市,加上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分地區,是為帝都中心區域,重要性可見一斑。晚清時,直隸總督一般還兼任北洋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可謂權傾朝野,一時之貴,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皆做過直隸總督之位。特別是李中堂,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兼北京市市委書記兼北部戰區司令員)

舉例:張鎮芳(1863年—1933年)張鎮芳是袁世凱兄嫂之弟,1912年接替陳夔龍擔任直隸總督。沒過多久,清帝溥儀退位,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委任張鎮芳為河南都督兼民政長。1914年,張鎮芳被袁世凱以剿匪無方撤職。此後他先後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和張勳復辟,失敗後一度被捕入獄。1928年,他其政從商,在天津任鹽業銀行董事長。1933年,張鎮芳病逝,時年70歲。

以管轄範圍論,則要數陝甘總督了,統陝西、甘肅二省。1884年新疆建省後,亦兼管新疆之地,轄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

一般來說,陝甘總督地位不高,僅高於位階最低的雲貴總督。當然凡事都有意外,“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影響力驟贈,一躍坐上了僅次於直隸和兩江總督的第三把交椅。(陝西,甘肅省省委書記,中部戰區司令員)

舉例:長庚(1843年—1914年)宣統元年,長庚擔任陝甘總督。清帝遜位後,長庚將總督大印交給布政使趙惟熙。1914年,長庚去世,終年71歲。

若以錢帛論,則非兩江總督莫屬,兩江轄江南(今江蘇、安徽)、江西二省,統今上海地區,是滿清最倚重的財政來源。義和拳亂時,李鴻章與張之洞等自與洋人簽訂《東南互保》,脫離北京政府拒不執行同時開戰十一國的命令,才使得中國最為富庶的東南半壁江山免遭屠戮,未造成經濟的大崩盤。至滿清末期,兩江總督還往往兼管兩淮鹽政,還兼任南洋通商大臣,

管五口通商事務,也是位高權重。(江蘇省省委書記,東部戰區司令員兼外交部常務副部長)

舉例:張勳(1854年—1923年)1912年,張勳擔任兩江總督,負責鎮壓起義軍。清朝覆滅後,張勳為表示對清室的忠心,禁止部下剪去辮子,因此部隊被稱為“辮子軍”。此後,他表面上擁護袁世凱復闢帝制,內心實則是支持清室復辟。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兩人爆發著名的“府院之爭”,張勳則以調停的名義率軍北上,潛入清宮,策劃溥儀復辟,史稱“張勳復辟”。12天后,張勳的辮子軍就被段祺瑞所擊敗,復辟就此失敗,張勳逃入外國租界。1923年,張勳在天津去世,終年69歲。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及辛酉政變之前,擔任九大總督的一般是滿人,滿重漢輕,內重外輕。在此之後,地方漢族地主官僚崛起,紳權擴張,併成為維護滿清貴族統治的中堅力量。(張之洞則隱隱有恢復漢人天下之心)但最終辛亥革命後,各地督撫紛紛宣佈獨立,最終推倒了清朝統治。




勝天半子鵬少


清朝時期一共設有11位總督,除了九位封疆總督外,還有漕運、河道總督。

清朝所設立的總督制度,實際上總攬軍政大權,是真正的封疆大吏,提高權重。級別上,總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也可以加從一品兵部尚書銜,也可以加正一品大學士銜,所以上下浮動比較大。

晚清時期的很多名臣,都做過總督,比如比較出名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做過一省總督,並且主持了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的少見的幾股清流。

晚清時期最後的九位總督到底做過什麼呢?

1912年2月清朝被推翻以後,宣統宣佈退位,這些總督就從總督的職位上退了下來,成為了清朝的遺老。

一、最後一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東三省總督顧名思義,負責奉天、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東三省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地位最高。

清朝滅亡後,這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勾結大家非常熟悉的張作霖,在東北三省對革命烈士和無辜的平民百姓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在袁世凱竊位以後,接受了袁世凱的拉攏,主持編篡清史,任清史館館長,大肆跪舔清朝的功績,最後這位蛀蟲得以安詳晚年,83歲時去世。

二、最後一位直隸總督張鎮芳

直隸包括現在的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的一部分地區,地處京畿要地,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這位可憐的直隸總督張鎮芳,剛剛上位10天,清朝就滅亡了。但是他的身份比較特殊,與袁世凱還有一定的親戚關係,所以清朝滅亡以後,受到了袁世凱的重用,並且死心塌地的為袁世凱賣命,鎮壓革命烈士毫不留情。

也許他唯一做過的幾件好事,就是支持教育,多次捐錢捐款興建學堂,救災。

三、最後一位兩江總督張勳

兩江總督管轄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並且負責與西方列強溝通通商事宜,非常的重要。

兩江總督張勳一心一意的追隨清朝,清朝滅亡以後對清朝的大辮子眷戀不捨,竟然嚴令自己的部下留辮子,此被稱為“辮子軍”。並且還親自主持了“張勳復辟”,將溥儀又扶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不久就被通輯,只能逃到天津租界,死後被溥儀贈與諡號“忠武”,貽笑大方。

四、最後一位兩廣總督張鳴岐

兩廣總督,顧名思義主要負責廣東和廣西兩個省的軍政大事。

這位兩廣總督張鳴岐,靠著賄賂慶親王奕劻還當上了兩廣總督。這樣一個人在兩廣總督的高位上,能夠做出怎樣的事情,可想而知。並且還對革命烈士進行大肆的屠殺,清朝滅亡以後,膽戰心驚逃往日本,袁世凱復闢以後才回國。

可惡的是竟然在918事變後,投降日本成為漢奸,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在人民的聲討中去世。

五、最後一位湖廣總督博爾濟吉特·瑞澄

湖廣總督,又被稱為兩湖總督,總攬湖南、湖北兩省軍政大權。

清朝最後一位湖廣總督博爾濟吉特·瑞澄,在任上其實也幹了一些實事,並且提出修建川漢鐵路,但是對於革命黨人一直是仇視的態度。武昌起義爆發後就逃往日本,之後,袁世凱曾任命多位湖廣總督都沒有到任。

六、最後一位閩浙總督松壽

閩浙總督主管福建、浙江的軍民政務,後來還包括臺灣軍民政務。

閩浙總督松壽,是清政府的一位死忠,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依然非常仇視革命黨。福州起義時,松壽組織旗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激戰一天一夜後被打敗,最終吞金自殺與清政府陪葬。

七、最後一位陝甘總督伊爾根覺羅·長庚

陝甘總督總管陝西、甘肅,包括伊犁在內的三省軍政要務。

清朝最後一位陝甘總督伊爾根覺羅·長庚,武昌起義爆發後,曾經起兵鎮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給革命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清朝滅亡以後,就交出印信、黯然退位,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八、最後一位四川總督趙爾豐

四川總督毫無疑問是總管四川地區的軍政要務,並且駐地比較固定,就是成都。

清朝最後一位四川總督趙爾豐,與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是兄弟。正是這位四川總督趙爾豐在鎮壓保路運動的時候,導致了湖北地區兵力空虛,被革命黨人抓住機會發動了武昌起義。最終在武昌起義中被活捉,公審後槍斃。

九、最後一位雲貴總督李經羲

雲貴總督總管雲南、貴州兩省的軍民政務,一直到清朝末年,共有77位總督。

清朝最後一位雲貴總督李經羲,身份比較特殊,是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羲非常有趣,曾經擔任雲南講武堂的總辦,我國很多重要的軍事將領甚至元帥,都曾在雲南講武堂學習,並且在日後成為了國家的棟樑。朱德元帥曾經因為耽誤了報名時間,差點兒無法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就是李經羲特事特辦,才得以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深造。

李京熙擔任雲貴總督期間,認識到明朝,清朝將要滅亡的事實,對於革命黨人發展壯大是若罔聞,甚至是有意的縱容。清朝滅亡時,革命黨人想要說服他參加革命,但是被拒絕,後來曾擔任民國的總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除去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清朝共有9位總督,也是9名最高級的封疆大吏。

直隸總督

其中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隸總督也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按例兼任兵部右尚書右都御史,可直接上奏皇帝。

直隸總督的前身是設於順治五年的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咸豐年間屢經升降裁撤,到了同治九年,清廷將北洋通商大臣一銜一併授予直隸總督,從此直隸總督多駐天津,冬天回到保定,原因是冬季是外貿淡季。

直隸總督管轄的範圍是直隸省,包括今天的天津,河北大部與河南、山東小部。既然作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人選當然非常重要,在順治到乾隆年間,基本都是在滿八旗或漢八旗中選擇,比如首位直隸山東河南總督張存仁,就是明朝寧遠副將,崇禎四年投降皇太極,被編入漢軍鑲藍旗,隨清軍入關,表現得忠心耿耿,擊破南明魯王朱以海部屬,擒殺馬士英,因此得以官居一品,深得清廷信任。雍正年間,人選稍有放寬,開始出現了漢人總督,比如首位漢人直隸總督,江西臨川人李紱。

清朝最有名的幾位直隸總督,大概是乾隆朝的劉墉、道光朝的穆彰阿、同治朝的曾國藩、李鴻章,光緒朝的榮祿、袁世凱等,這與他們所處年代的時局分不開。

最後一位直隸總督,是袁世凱的表弟張鎮芳,張鎮芳當然是始終忠於袁世凱,大清滅亡後,張鎮芳仍然在袁世凱手下擔任要職,袁世凱去世張鎮芳投靠張勳,在張勳復辟之後被任命為內閣議政大臣、度支部尚書。復辟失敗後被逮捕,隨後保外就醫,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張鎮芳病逝。享年71歲。

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是在當時全國所設總督中,唯一掌管三省,是管轄省份最多的總督,政治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

首任兩江總督是漢軍正白旗的馬國柱,當時名稱是江南江西河南總督,也就是兩江總督的前身。兩江總督人選直到嘉慶年間,都基本由八旗把持,只有寥寥幾位漢人,道光年間,漢人總督開始增加,直到清末。最出名的兩江總督,有康熙朝的于成龍,道光朝的陶澍、耆英,咸豐朝的何桂清、曾國藩,同治朝的李鴻章、馬新貽,光緒朝的沈葆楨、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張之洞、端方。

最後一任兩江總督是張勳,此君以復辟留名史冊,復辟失敗後避居天津租界,1923年病逝,終年68歲,前清宣統帝諡之為忠武。

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總管閩浙的軍政、民務。

順治二年,設浙閩總督,總督府駐福州。首任浙閩總督還是張存仁,就是上文那位首任直隸總督,他在浙閩總督的位子上坐了兩年調任直隸總督。從順治到乾隆三年之間,浙江福建的管轄權時分時合,有時設福建總督,有時設浙江總督,到乾隆三年,閩浙總督乃定直到清末。

較有名的閩浙總督有範承謨、朱昌祚、福康安、馬新貽、端方等,最後一任閩浙總督是松壽,滿洲正白旗人,辛亥革命爆發後,閩軍舉事,松壽兵敗,吞金殉國。

雲貴總督

雲貴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雲貴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總管雲南和貴州的軍民政務。順治十六年,設立經略,然後改設總督,首任總督是洪承疇,當時的職位是湖廣兩廣雲貴總督。

比較有名的雲貴總督有洪承疇、趙良棟、福康安、林則徐、魏光燾,末代總督是安徽廬州人李經羲,是李鴻章三弟李鶴章之子。李經羲算是比較開明的人士,蔡鍔、唐繼堯等留學日本的學生都是他起用的,還創設了著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他對鎮壓革命派也並不積極,所以革命軍也沒有為難他,昆明起義時李經羲被抓,但被蔡鍔釋放,逃往上海,隨後活躍在民國政壇,1925年9月18日,李經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9歲。

湖廣總督

湖廣總督又稱兩湖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因為湖北、湖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

湖廣總督的前身是順治元年所設置的湖廣總督,總督府駐武昌,康熙七年被廢,康熙十三年把川湖總督改稱為湖廣總督,光緒三十年裁撤湖北巡撫,由湖廣總督兼理湖北巡撫事。

洪承疇、林則徐、周天爵、官文、李鴻章、李瀚章、張之洞等都擔任過湖廣總督。末任總督是正黃旗人瑞澄,為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這是個悲劇人物,年少時就紈絝成性,與勞子喬、岑春煊並稱“京城三惡少”。1910年升任湖廣總督後,在武昌起義中的表現堪稱大清豬隊友,起義爆發後瑞澄棄城而走,乘坐軍艦從漢口,經過蕪湖、九江、逃到上海,隨後又遠遠地逃到日本,到了宣統退位後才敢回到上海,1915年在上海病逝。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總管兩廣(即後世廣東,包括今海南省,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清朝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

清朝的首任兩廣總督是漢軍八旗的佟養甲,佟養甲與李成棟一起滅亡了南明紹武政權,值得一提的是,佟養甲鎮壓南明手腕非常殘酷,在雙門底,佟養甲把紹武帝一家二十餘口全部砍頭,在四牌樓,他腰鋸死了陳子壯,活剮了陳邦彥,號令了陣亡的張家玉的首級。不過沒多久,佟養甲就與李成棟發生矛盾,李成棟發動兵變,宣佈反正,處死了佟養甲。

末代兩廣總督是張鳴岐,辛亥革命後曾被廣東革命軍立為廣東都督,後逃到日本,抗日戰爭時期與日本合作成為漢奸,1945年9月15日病逝。

東三省總督

東三省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東三省等處地方兼管三省將軍、奉天巡撫事,在清末總管奉天省、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的軍民政務。前身是康熙元年所置的遼東將軍,後改為奉天將軍、盛京將軍。光緒二年加總督、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

末代東三省總督是漢軍正藍旗人趙爾巽,在他任內,張作霖得到重用,逐漸發跡,辛亥革命後息隱青島,民國三年被袁世凱委任為清史館館長,《清史稿》由他主編,民國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於北京。

陝甘總督

陝甘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始設於中國明朝時期,總管陝西和甘肅兩省的軍民政務。

年羹堯、嶽鍾琪、傅爾丹、福康安、楊遇春、曾國荃等都擔任過陝甘總督,末代總督是滿洲正黃旗人長庚。武昌起義爆發後,西安等地繼而響應。長庚與伊犁將軍志銳、陝西巡撫升允等謀劃迎宣統帝溥儀西遷,並佔據潼關以西為根據地謀求恢復。升允率領甘軍反撲,連下十餘城,然而這是宣統卻退位了。旨意傳至蘭州後,長庚只得將總督印交付布政使趙惟熙後回到北京。袁世凱曾希望其擔任北洋政府的邊省將軍,但長庚沒有接受。民國三年(1914年),長庚病逝。

四川總督

四川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總管四川省的軍民政務。首任四川總督是漢軍正紅旗人李國英,原來是左良玉部下總兵,順治二年降清後跟隨肅親王豪格征討張獻忠立功。

末任四川總督許多人認為是趙爾豐,其實應該是端方,趙爾豐於1911年4月被任命為四川總督,8月2日到任,9月10日就被免職,由端方署理。當然端方的結局和趙爾豐類似,最終都被斬首,成為了起義的投名狀。端方倡導新式教育,頗有建樹,趙爾豐更是抵抗住了英國對川藏的強力滲透,展現了卓越的經營邊疆的才幹,兩人都罪不至死,不過在當時的亂世之下,有誰會在乎這一切呢?

以上列舉的這些總督代表,人人都有本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考慮到篇幅,就不一一詳述了。


小院之觀


滿清時期,清廷在全國相繼設立了22個省,而這些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就是各省的巡撫。但是在當時清廷為了能夠更方便的協調各省和各鎮之間的關係,統一事權,防止各省、各鎮互不相屬,互相推諉的情況出現。同時也為了加強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遂決定在一省或數省設立一些相對自主的片區,由總督來總領亦或節制這個片區軍政事務和文武官員。



而終清一朝,清廷一共在全國設立了九個由總督領導的片區。即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南湖北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和四川總督。那麼這九個總督所管理的區域有多大呢?他們的職責都有什麼呢?最後的結局都是如何的呢?這裡我就為大家一一揭曉。

東三省總督

東三省總督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並總管三省的軍民政務,可以說按照地位來說,東三省總督可謂是天下第一督,畢竟他管理的是滿族的龍興之地滿洲啊。東三省總督的前身是盛京將軍,在當時東三省的軍政事務幾乎都有盛京將軍管理,但是在晚清隨著封禁政策的鬆弛,流民陸續出關墾殖,而這就是後世熟知的“闖關東”。



隨著大批的關內漢人進入到東北地區,東三省曾經的旗民並治體制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於現今的需求。最終在光緒三十三年,清廷在東三省建立行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並增設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巡撫,而徐世昌就是東三省第一任總督。 但是與內地總督不同的是,東三省總督的權力遠遠大於內地的總督。在清廷設立東三省總督時就明確規定了該總督是高於三省巡撫之上的總攬行政、軍事、財政等各項大權的最高長官,而不似內地的總督只能是節制巡撫,而不能直接管理巡撫。甚至直到宣統元年,東三省總督更是直接兼領了奉天巡撫。



可以說東三省總督正如後人所說“蓋除封建時代割據一方之諸侯,殖民地鎮壓異族之總督外,權任未有若此者。” 但是權力如此大的東三省總督卻只有三人擔任過,未代總督就是趙爾巽。1912年2月12日宣統在袁世凱的逼迫下被迫退位,滿清滅亡而隨之東三省總督在東三省的統治也宣告終結。而民國則不再在東三省設立總督,而是分別設立了奉天督軍、吉林督軍和黑龍江督軍,由中央統一管理。

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轄直隸、山東和河南三省,總領三省的軍民政務,並負責管理海河水系各河及運河事務;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兼管長蘆鹽政,及兼管直隸巡撫事。



順治五年為了更有效地組織力量抵抗南明的軍事進攻,清廷遂在直隸、山東和河南三省設立了三省總督一職。順治十五年改直隸巡撫,後順治十八年,清廷決定先後在浙江、江西、四川、廣東等十五省設立總督一職,於是直隸巡撫就變成了直隸總督 ,自此遂成定製。直隸第一任總督是清朝重臣苗澄。



1912年2月12日滿清宣告滅亡,直隸總督在直隸地區的統治也宣告終結,末代直隸總督是張鎮芳。後北洋政府時期將直隸長城以北改屬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區域,分別由熱河都統和察哈爾都統負責管理。之後1928年國民政府時期,改直隸為河北省,由河北省主席管理。

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轄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和上海市,總領三省一市的全部軍民事務,並負責操江,江蘇河道的疏浚及堤防,兩淮鹽政,及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及潮州、瓊州、淡水各通商事務及各項“洋務”等事務。



兩江總督的前身是順治四年在江寧所設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後河南歸直隸總督管理,而江南則被分割成江蘇和安徽兩省,之後在康熙二十一年清廷將江西、江蘇和安徽設立成一個總督區,而這個區的總督就定名為兩江總督,後成定製。第一任兩江總督為于成龍。



隨著滿清的滅亡,兩江總督遂被廢,未代兩江總督為張勳。後北洋時期分別在江西、江蘇、安徽和上海設立了督軍和民政長職,分別管理各省的軍務和政務。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轄廣東和廣西,總領二省軍民事務。兩廣總督的前身就是廣東總督,當時的廣東總督還兼轄廣西。康熙二年,清廷在廣西也設立了總督一職,但不久遂廢,廣西政務再次歸廣東總督管理。後在雍正十二年,廣西和廣東正式歸一個總督管理,而也就是兩廣總督。第一任兩廣總督是鄂彌達。



滿清滅亡後,兩廣總督遂廢,未代兩廣總督是張鳴岐。而後北洋政府時期,兩廣總督曾經的職責被廣西、廣東督軍和廣西、廣東民政長所取代。

湖廣總督

湖廣總督轄湖南和湖北,總領兩省的軍民政務,併兼任湖北巡撫事。其實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後湖廣總督就不再叫湖廣總督了,而是叫湖北湖南總督,只不過在明朝時期湖南和湖北歸湖廣省管理,所以人們就習慣稱這個總督為湖廣總督。第一任湖廣總督為蔡毓榮。



滿清滅亡後,湖南湖北總督遂廢,未代湖南湖北總督為段祺瑞。北洋時期湖南湖北總督被湖南、湖北督軍和民政長所取代。

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和臺灣,總領三省軍民政務,併兼任福建巡撫事。閩浙總督的前身是福建總督,順治五年該總督改名為浙閩總督,並轄福建。順治十五年,浙江和福建分別設立總督一職。後在康熙十二年,浙江總督被廢,浙江改有福建總督管轄,三年後改名為福建浙江總督。直到乾隆三年合併浙江和福建總督為閩浙總督,自此成定製。後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臺灣巡撫也歸閩浙總督節制。第一任閩浙總督為楊廷璋。



滿清滅亡後,閩浙總督遂廢,未代閩浙總督為松壽。北洋時期閩浙總督職權有各省督軍和民政長接任。

陝甘總督

陝甘總督轄陝西、甘肅和伊犁三省,並總領三省軍民政務,及兼管茶馬和巡撫事務。陝甘總督前身是順治二年所設的陝西三邊總督,初期先後兼管了四川和甘肅兩省,後在康熙五十七年四川單獨設立總督後,三年後該總督改名為川陝總督。乾隆二十五年經過反覆的幾次兼管和改名後,陝甘總督總成定製。第一任陝甘總督為尹繼善。



滿清滅後,陝甘總督遂廢,未代陝甘總督為長庚。北洋政府時期陝甘總督被陝甘邊防督辦替代。

雲貴總督

雲貴總督轄雲南和貴州兩省,總領二省軍民政務,併兼管雲南巡撫事。雲貴總督的前身是貴州總督,康熙三年,清廷廢除了雲南總督,將雲南交由貴州總督管理。康熙二十六年,雲貴總督始立併成定製。雍正十年,雲貴總督還兼管廣西,二年後廢,重新掌管雲南和貴州。第一任雲貴總督嚴格意義上是洪承疇。



滿清滅亡,雲貴總督遂廢,未代雲貴總督為李經羲。北洋時期雲貴改有督軍和民政長管理。

四川總督

四川總督轄四川,總領一省軍政事務,併兼四川巡撫。順治十四年四川總督始立,後被廢,四川相繼被川湖總督、陝甘總督和湖廣總督兼管。乾隆十三年,因大小金川之戰,四川總督被再次恢復,併成定製。第一任四川總督為劉兆麒。



滿清滅亡後,四川總督遂廢除,未代四川總督為趙爾豐。後北洋時期四川有四川督軍和民政長共同管理。

可以說滿清九位總督在滿清滅亡都被廢除,之後北洋時期再未復立,自此曾經無比榮耀的封疆大吏再未出現。各省也有督軍和民政長共同管理,再無巡撫和總督。


澳古說歷史


滿清王朝為便於統治和管理,曾經在行省的基礎上在全國設立了九大總督,它們分別是:直隸、兩江、閩浙、兩廣、湖廣、雲貴、四川、陝甘、東三省。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今天搞的城市群與清朝九大總督管理的範圍確實有很大的重合性:

直隸總督----京津冀;

兩江總督(南直隸或江南省)----長三角;

閩浙總督----海西城市群;

兩廣總督----珠三角(粵港澳)+北部灣;

湖廣總督----長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

四川總督----成渝城市群;

陝甘總督----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

東三省總督----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

如果再加上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和山東的半島城市群,基本上就快把中國的城市群說全了。

其實,如果中國按流域劃分經濟圈,大體上可分為九大經濟圈,當初滿清九大總督的管轄範圍與這些經濟圈大體上是對應的,現在搞的城市群也是在這些經濟圈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長江下游經濟圈(華東):

主要包括滬蘇皖+浙北,對應滿清的兩江總督(南直隸或江南省),形成的城市群有長三角;

二、長江中游經濟圈(華中):

主要包括鄂湘贛,對應滿清的湖廣總督,形成的城市群有長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

三、長江上游經濟圈(西南):

主要包括雲貴川渝,對應滿清的雲貴總督和四川總督,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成渝城市群;

四、珠江南海經濟圈(華南):

主要包括粵桂瓊港澳,對應滿清的兩廣總督,形成的城市群有珠三角和北部灣城市群;

五、東南沿海經濟圈(東南):

主要包括浙閩臺,對應滿清的閩浙總督,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海西城市群;

六、黃河上游經濟圈(西北):

主要包括陝甘寧青,對應滿清的陝甘總督,形成的城市群有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

七、黃河中游經濟圈(中北):

主要包括晉豫魯,當初滿清未設總督,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

八、環渤海經濟圈(華北):

主要包括京津冀+魯遼沿海,對應滿清的直隸總督,形成的城市群有京津冀、遼中南、山東半島;

九、東北三江經濟圈(東北):

主要包括遼吉黑,對應滿清的東三省總督,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哈長城市群和遼中南城市群。


和語濤聲


滿清一朝,共九大總督:

東三省總督、 直隸總督、兩江總督、 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九大總督中,以地位論,最高者卻並非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而是東三省總督,後者設立雖晚,卻因其管轄範圍為“龍興之地”,而地位顯赫,有疆臣之首稱號。

若以權勢論,則首推直隸總督,管轄範圍是地處京畿要地的直隸省,大致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兩市,加上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分地區,是為帝都中心區域,重要性可見一斑。

晚清時,直隸總督一般還兼任北洋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可謂權傾朝野,一時之貴,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皆做過直隸總督之位。

而說到管轄範圍之最,則數陝甘總督了,統陝西、甘肅二省。1884年新疆建省後,亦兼管新疆之地,轄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

一般來說,陝甘總督地位不高,僅高於位階最低的雲貴總督。當然凡事都有意外,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影響力驟贈,一躍坐上了僅次於直隸和兩江總督的第三把交椅。

名,權,地盤,剩下還有錢。

如果說最有錢的總督,則非兩江總督莫屬,兩江轄江南(今江蘇、安徽)、江西二省,統今上海地區,是滿清最倚重的財政來源。

義和拳亂時,李鴻章與張之洞等自與洋人簽訂《東南互保》,脫離北京政府拒不執行同時開戰十一國的命令,才使得中國最為富庶的東南半壁江山免遭屠戮,未造成經濟的大崩盤。

至滿清末期,兩江總督還往往兼管兩淮鹽政,還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五口通商事務,也是位高權重。

——閒畔落花



閒畔落花


清朝的這些總督中,地位最特別的是東三省總督,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它的成立比較晚,是開柳條關之後才有的。

地理位置最重要的當然是直隸總督,這裡是京畿要地。從官品上看,他是從一品,比一般的正二品總督要高一級,還常常兼北洋大臣,所以地位最高。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就幹過這個職務。

其次是兩江總督,在財權上最重,管轄著江蘇,安徽,江西,還兼南洋大臣。曾國藩、李鴻章也幹過這個職務。

接下來是兩廣總督跟湖廣總督,地位差不多。

閩浙總督治福建、浙江兩省,四川總督治四川省,這兩者差不多。

面積最大的是陝西總督,因為治下有陝西、甘肅、新疆。在這個職位幹過的最有名的當屬左宗棠。他在的時候,陝西總督的權勢又僅在兩江、直隸之下了。可見,也是因人因事而異。

雲貴總督可謂地位最低,也最沒有存在感。

題主說的結局,應該是指未代總督吧。下面就聊聊他們。以前寫文章聊過,就直接搬山過來。

第一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東三省以前是清王室的龍興之地,清兵入關之後,這裡被封鎖了起來。到後面,才開始設省並且有了總督。雖然晚,但因為東三省地位獨特,所以在諸總督中,地位倒是最高。最後一位總督是趙爾巽,漢軍正藍旗,著名大城市鐵嶺人,進士出身。

到了辛亥革命,當時的革命形勢是南方熱火朝天,越到北方越沒氣息,所以東北那一塊革命黨人沒什麼勢力,趙爾巽殺了不少人,把這一塊鎮住了,東三省是最後降下大清黃龍旗的。

以前有親問過,滿清亡了,滿清貴族為什麼不去東北啊,這個情況就複雜了,論忠心度,當時的東北是具備這個條件的,但當時東北剛經歷大瘟疫,估計溥儀不想去也不敢去。

雖然搞了鎮壓,但革命是大勢,趙爾巽後面就下崗了,袁世凱請他當顧問,他沒去。

最後被袁世凱忽悠著去修清史,他算是總編,不過,書沒編完,他1927年就去世了,搶在去世前出了一個草稿。

現在這個清史還叫稿,不能叫清史,因為還是一個未完成的東西。

直隸總督張鎮芳

直隸是現在河北天津以及北京這一代,京師腳下,是極為重要的崗位。最後一位直隸總督叫張鎮芳,河南人,是袁世凱兄嫂的弟弟。原本直隸總督是袁世凱,因為滿清要雪藏他,讓他回去養老寒腿去了,張鎮芳就接了班。清朝倒臺後,他自然跟隨袁世凱,袁世凱任命他為河南都督,是袁世凱稱帝的堅定擁護者。在袁世凱去世後,又跟著張勳鬧復辟,被抓起來判了一個無期徒刑 ,後面破錢免災,出了獄,但從此遠離軍政,開始搞銀行經商,於1933年去世,死時七十歲。

他的兒子張伯駒(過繼)名氣更大,中國收藏界的一哥,民國四大公子之一,最牛的事就是搶先從溥儀手中收購了大量的名畫,然後捐給了博物館。這其中有《平復帖》《遊春圖》等,件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兩江總督張勳

兩江總督可以說是最有錢的總督了,未代兩江總督就是搞復辟的張勳。他是武昌起義後派到南京當兩江總督的,還算賣命,大清國都亡了,他的手下還留著辮子,搞起了復辟,失敗後逃到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運回老家江西安葬,一輩子都沒有剪髮。

自稱: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可算是未代總督中最頑固的。

閩浙總督松壽

閩浙未代總督叫松壽,滿洲正白旗人,他是唯一為大清國殉死的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後,當時大家都勸他投降,他不聽,要搞頑抗,給婦女發兵器,讓大家死拼,結果旗兵不給力,激戰一夜後依然失敗,松壽吞金自殺。

湖廣總督瑞澄

最有名的湖廣總督是張之洞,而未代湖廣總督可以說是大清掘墓人,他叫瑞澄,滿洲正黃旗人,我們知道武昌起義是一場突發事件,沒有人想到會成功,就是半年前,孫中山組織的黃花崗起義就以慘烈失敗而告終。

而武昌起義能成功,要多謝這位湖廣總督。當時四川搞保路運動,湖北的新軍很多都調到了四川,造成湖北的空虛,革命人黨就準備起義了,結果製造炸藥的時候,一位革命黨人把菸頭扔到了火藥堆裡,造成了爆炸,隨後而來的官兵從現場一個保險櫃裡搜到了起義者的名單。

當時,有兩個意見,一個是銷燬名冊以安眾心,一個是按名單抓人,可是瑞澄走了一個折中,只抓了首要的幾十個人,也沒有公佈名單,也沒有銷燬。這一下,反而搞得軍心惶惶,因為人人都自覺被盯上了,最終導致武昌起義。

起義時,只要瑞澄堅守還有救,他偏聽了小老婆的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從洞中鑽出去跑到了長江的船上。

這一下,兵敗如山倒。印證了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領導。

可以說,是他的愚蠢替大清挖了最後一個大坑,後面,他逃到了上海,聽說要治他的罪,又跑到日本。他這一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各地一起義,管事的紛紛跑路。

等大清遜位,他回到上海,於1915年去世。

兩廣總督張鳴岐

兩廣總督是壓力最大的,因為太平天國、孫中山多在兩廣地區活動,這裡是反清勢力最旺盛的地區。最後一位總督叫張鳴岐,山東人,他是花了數百萬走袁世凱的路子跑到廣東來當總督的,武昌起義後,他也是向瑞澄學習,帶著自己搜刮來的錢財跑路了,後面回國當了袁世凱的顧問,是袁世凱當皇帝的吹鼓手,最為人不恥的是九一八事變後,勾結日本當了漢奸。1945年,日本要戰敗了,他還組織法會,為日本人祈禱。日本戰敗後,據說是被罵死了,估計是自己嚇死的,可以說是亡國總督中最沒臉的一位。

陝甘總督升允

這位的未代總督叫升允,蒙古鑲黃旗人,是個頑固派,原本就當過陝甘總督,因反立憲被退休。武昌起義後,火線復職為陝甘總督,帶著兵馬反攻西安,準備給滿清留一塊東山再起的地盤,把溥儀接到西安來。西安這個地方倒合適,只是沒等他成功,溥儀就退位了。溥儀退位之後,他還堅持跟革命黨人死磕。此後又積極運作復辟,而且跟日本走得很近,老想著借日本的力量,在九一八事變後去世。

從滿清的角度來看,也算是相當愚忠的一位了。

四川總督趙爾豐

東北人,是東三省未代總督趙爾巽的弟弟。

趙爾豐這個人還是有點才幹的,他在四川幹過一件大事,就是打敗了英國操縱的西藏叛軍,使西藏保留在中國的版圖之內。當時,他還準備向西藏地區進行移民。

不過,他在任時,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他率兵鎮壓,人稱趙屠夫,保路運動可以說是武昌起義的引子。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公審處決。其實這個人還是有歷史功績了,並非只有反動的一面。甚至他如果在保路運動之前死去,那就是跟左宗棠一樣的國家英雄了。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他在當雲貴總督時,任雲南講武堂的總辦,曾經說雲貴總督可以不做,但講武堂不可以不辦。結果這個講武堂出來的人都不保大清,大多是革命黨人。朱德就是這個學校出來的,還是李經羲特批入學的。而他本人算比較開明的,蔡鍔在雲南搞革命串聯,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武昌起義後,蔡鍔是把他禮送出境。到達上海時,他被人抓住剪了辮子,此後投靠袁世凱,跟趙爾巽一起成為嵩山四友。就是袁世凱的四個老夥伴。

1925年的時候,在上海去世。

這九位就是滿清最後一代封疆大吏了,可謂結局各不相同,有殉死的,有被斬殺的,也有壽終的,還有當漢奸的。最讓人嘆息的大概就是趙爾豐吧。清朝體制內不是沒有人才,只是無法人盡其才罷了。


腦洞歷史觀


你說的應該是民國的時候吧?別的總督我不知道,如果論地盤來說的話東北王張作霖的地盤當時應該是最大的,他的地盤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還有內蒙古!單獨一個內蒙古多大您想想,況且還有東北三個省份了,當年的張作霖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王”。張作霖的結局有點慘,被日本人炸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