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個人口僅40萬的市,為何有“楚蜀咽喉”的美稱!

湖北,簡稱“鄂”,省會武漢,在歷史上,因居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古稱“荊楚”,楚文化舉世聞名。現區域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人口6100多萬,轄有38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38個縣、2個自治縣。今天,我們來說說其中的湖北的一個市,人口僅40萬,卻有“楚蜀咽喉”的美稱!


湖北一個人口僅40萬的市,為何有“楚蜀咽喉”的美稱!


它就是宜都市,銜接巴楚,連控江漢,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在中國歷史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宜都境內即有人類在此活動。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即設縣制,稱為夷道縣,治所在今陸城,隸屬於南郡管轄,西漢末年曾經更名為江南縣,但旋即恢復,東漢末年則改屬臨江郡。


湖北一個人口僅40萬的市,為何有“楚蜀咽喉”的美稱!


在中國歷史上,建安十八年,劉備取“宜於建都”之意,改臨江郡為宜都郡,並設郡治於今陸城,轄有夷道、西陵、佷山三縣,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敗走麥城,宜都隨歸為吳國荊州管轄。晉朝時期,隸屬荊州,郡內置夷道、佷山、夷陵三縣。南朝劉宋政權又析出夷道縣部分建制宜昌縣,遂轄四縣。


湖北一個人口僅40萬的市,為何有“楚蜀咽喉”的美稱!


再次,至南朝後梁與陳兩國,以長江為界,境域則分為江北夷道屬後梁、江南夷道屬陳國政權。陳天嘉元年,將江南夷道縣改為宜都縣。隋統一天下後,廢置宜都郡,改宜都縣名為宜昌縣,江北夷道稱夷道縣。唐朝武德二年,將宜昌複名為宜都,並於貞觀八年,合併夷道縣入宜都縣,隸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管轄。


湖北一個人口僅40萬的市,為何有“楚蜀咽喉”的美稱!


最後,宋元明清時代,沿襲前制。1955年,撤銷枝江縣劃入宜都。1962年,恢復枝江縣制,並劃入白洋等6個區和江口鎮歸其管轄。1987年,撤銷宜都縣,設立縣級枝城市。1998年,將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至今面積1357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4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