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爭奪未來的世界主導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開始打到了1918年,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最血腥、破壞性最大的戰爭。根據官方統計,直接或間接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達到1 600萬人—2 000萬人之間,其中大多數(1 000多萬人)是平民。在這場持續四年之久的“足以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中”,英帝國自己就有50萬人直接死於戰爭,傷亡人數達25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爭奪未來的世界主導權

國殤罌粟花紀念一戰中犧牲的士兵

我們都說一戰爆發的背景是世界老牌霸主大英帝國和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國為了爭奪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但是很少有人談起,英國地緣政治的戰略目標,不僅僅是擊垮其工業競爭的最大對手德國,還包括通過贏得戰爭獲得對寶貴資源的絕對控制。到一戰結束後,這種寶貴資源已經被證明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原材料,那就是石油。這是“大博弈”的一部分——造就一個世界性的全新的大英帝國,其霸權在20世紀上半葉將無人挑戰,這是英國領導的世界新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爭奪未來的世界主導權

吞噬一切的石油

一戰前,擔任皇家海軍第一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就開始遊說,要求把英國海軍的軍艦動力燃料由煤炭換成石油。用石油作動力的戰船沒有黑煙,不會暴露目標,而燒煤的戰船拖著長長的煙尾巴,十公里以外都能看得見。燒煤的動力裝置,要達到最大馬力,需要4—9小時,而燒油的動力裝置達到最大馬力只需要5分鐘。給戰艦提供油料,只要12個人工作12個小時,而提供同樣能量的煤,則需要500個人工作5天。要得到相同馬力的推力,燃油引擎只需要燃煤引擎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每天的消耗量也只有煤的四分之一,對於一支船隊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無論這支船隊是商船隊還是海軍艦隊。用油作動力的船隊,其活動半徑大約是用煤作動力的船隊的四倍。同樣大小的船,用石油可以獲得更快的速度,且同樣噸位的艦船,因為不必中途補充燃料,所以在活動範圍上具有決定性的優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爭奪未來的世界主導權

以石油為動力燃料的飛機和戰艦

對於軍事戰略的革命,石油在一戰中起到了舉世公認的關鍵作用。在空戰、機動坦克戰和快速海戰的年代,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新燃料供應日益成為成敗的關鍵條件。因為認識到了石油的重要性,協約國成員們甚至在戰爭激戰正酣的時候簽署了一份秘密外交協議——“賽克斯-皮科特協議”。這份協議的目的在於戰後控制瓜分阿拉伯灣的石油。然而,法國人正在其北部防線與德國進行慘烈而無果的激戰時,英國人卻悄然地向中東戰場投放了140萬的龐大軍隊。英國人解釋說是為了支援俄國軍隊和確保俄國的糧食能夠順利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運往糧食短缺的西歐。

但事實並非如此,一戰結束後法國人驚奇的發現,他們英國盟友的百萬大軍依然駐紮在中東地區,絲毫沒有回家的意思。法國人這時候只能軟弱無力的抗議,因為他們數百萬的軍隊已經在與德國人的血拼中失血過多,無力將大軍開往中東。英國人就這樣巧妙的利用了一戰中的相持階段的優勢兵力戰勝了奧斯曼帝國,得到了中東地區的主導控制權,為此他們的法國盟友在前線與德國人的僵持中犧牲了150萬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爭奪未來的世界主導權

殘酷的戰爭

根據賽克斯-皮科特協議,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被瓜分了。英國將控制法控地區東南部的“B地區”,從今天的約旦往東,到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巴士拉和巴格達。另外,英國還控制著海法和阿克等港口,擁有從海法穿過法控地區到達巴格達的鐵路建設權,並且可以用來運輸軍隊。

意大利得到承諾,土耳其安那託力亞和都德肯尼斯諸島沿岸多山的廣大地區歸它所有,沙皇俄國將得到奧斯曼亞美尼亞和埃裡溫西南部的庫爾德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爭奪未來的世界主導權

賽克斯-皮科特協議劃分中東勢力圖

在賽克斯-皮科特協議中除了這些秘密條款之外,英國還開了隨意劃分領土的先例。這些領土劃分大部分保留至今天,包括把敘利亞和黎巴嫩劃分為法國“保護領地”,把泛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和科威特作為英國的屬地。自1905年以來,波斯一直在英國的有效控制之下。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國人認為沙特阿拉伯並不重要,後來肯定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