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成同盟前,意大利與日本的奧運“博弈”

文|蕭西之水

日本人提出的“用1944換1940”有一個巨大問題,那就是1944年正是國際奧委會成立50週年,國際奧委會的總部所在地瑞士洛桑已經勢在必得,這就意味著如果羅馬想要獲得主辦權就至少要等到1948年奧運會,到那個時候誰也不知道世界局勢會變成什麼樣,意大利絲毫不想妥協,還是在1935年國際奧委會的奧斯陸大會中派遣使節發表最終陳述。

日本與意大利兩個有著法西斯傾向的國家競爭激烈,這讓國際奧委會一時間陷入擔憂。為了規避政治矛盾,國際奧委會特意推遲了決定1940年奧運會主辦權投票的時間,從當時慣例的5年前 (即1935年) 縮短到4年前 (即1936年),這就正好能趕上納粹德國主辦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那麼便可以寄希望於由德國來調停日本與意大利之間的矛盾。

結成同盟前,意大利與日本的奧運“博弈”

嘉納治五郎(左)因東京成功獲得1940年奧運會主辦權露出微笑

不過,還不等納粹德國來調停,意大利自己就出了問題。1935年10月開始,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為了獲取遠東的支持,墨索里尼態度軟化,下令體育界退出1940年奧運會的競爭,並全力支持東京申辦奧運會。如此一來,東京的對手就只有北歐的赫爾辛基,勝算自然大了許多。

為了確保東京能獲得舉辦權,日本決定進行一次大型公關活動,邀請奧委會委員長拉祖爾伯爵訪問日本,確認東京是否能具有舉辦奧運會的資質。1936年3月19日,拉祖爾伯爵乘船抵達日本,這一時期的日本剛剛經歷中層陸軍軍官掀起的“二二六事變”,整個東京街頭全都是戒嚴軍人,形勢非常緊張。為了讓政治局勢不要影響到東京申奧成功,裕仁天皇親自出面在3月27日接見拉祖爾,以求能獲得舉辦這次盛會的機會。這番為期兩週的公關活動取得非常好的成效,拉祖爾伯爵在考察報告中寫道:“⋯⋯日本人民對奧林匹克和體育運動有著深刻了解,對此我感到非常高興。”

有著國際奧委會的首肯,東京自然是志在必得。1936年7月31日,即國際奧委會柏林大會的最後一日,嘉納治五郎親自前往並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講,提到“如果因為日本太遠就不能舉辦奧運會,那日本也沒有必要參加歐洲的奧運會”,在這種半是昂揚、半是威脅的話語體系下,又是在掛滿卐字旗的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在場的國際奧委會成員無疑感受到巨大壓力。最終東京獲得36票、赫爾辛基獲得27票,東京成功獲得1940年奧運會主辦權。

但也就在嘉納治五郎等人回國之前不久,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 “防共協定”,這意味著兩大法西斯國家已經初步結為盟友,二戰軸心國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