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夜观天象,今晚巴西对墨西哥不会有所谓的冷门。在德国、在阿根廷、西班牙、葡萄牙相继离开世界杯后,我坚定地赌巴西会留下来。

果然,没有意外,巴西人稍微展示一下桑巴舞,闲庭信步一样就把胜利握在手中。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但是,巴西的胜利也让我的悲伤逆流成河:猜对了结果,却没有下注。人生就是这样处处充满遗憾,曾经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摆在我眼前,可惜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错失了才追悔莫及,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此,假如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自己说:买彩票!

更大的问题在于:你真买了彩票,可能成不了赢家。谁都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

就像我不过是试水了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怎么都没想到竟然会被裂变成我自己都不认识的那些人。

先看这样几幅朋友发给我的截屏: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同一篇文章,不约而同成了湖南、河南、安徽、广西的“高考满分作文”,而且考生的姓名也是五花八门:在湖南临湘叫“刘忠孝”,在广西隆安叫“曾楷徽”,不知道在河南南阳和湖南石门又叫什么名字。

反正,我是彻底糊涂了。

2018年,使用全国高考I卷的有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10个省,每个省有十多个市,这样推算下来,今年同写这篇文章的“满分考生”应该有上百人。

上百人写题目一样、文字一字不差的“满分作文”,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一开始朋友告诉我这些消息的时候,我若无其事,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自己的文章被别人传播,不管以何种形式,都是一种肯定,甚至还有那么一些小小的得意。

但是,传得多了,甚至有公号煞有介事地以“高考满分作文”进行传播时,事情已经变味,甚至开始走向了泥淖。

比如下面这样一个公号,明目张胆地冠以“河南一考生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刷爆了朋友圈”,而且一天之内的阅读量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10万+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这我就无法淡定了。要知道,每个经营公号的人,都以10万+为努力的方向,我也无法免俗。

如果可能,我希望给我公号的每篇文章后面都标注“10万+”,对,我就是这么俗,就是这么没追求。

事实上当然不可能。

比如这篇在别人公号上赢得10万+阅读量的文章,是我在6月7日,也就是高考的第一天中午,拿到高考作文题目之后,用了40分钟时间写出来的,而且第一时间发我自己的公号上。

可怜的是,至今,阅读量只有2.6万。

以这样的原创阅读量,却催生了多个转发的10万+,很让人崩溃,并由此对人生产生极大的怀疑。

但与此同时,后台显示,此文已经被80多个公号转载,而我授权的不超过10家。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百思不得其解,作为原创者,不委屈是不可能的。谁都不是圣人,即便是圣人,也会因为“圣”更加爱惜羽毛。因为自己的文字,混淆了视听,明明是知天命之年老男人的戏作,却被装嫩成18岁的考生作文,而且流布多个省市,无论如何,作为始作俑者,都有必要站出来厘清真相。

于是有明白人告诉我原因: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朋友好心的劝告,在恍然大悟之余,反倒让我产生更大的担忧。

在感慨网络以讹传讹的巨大杀伤力的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有必要站出来,对越来越混乱的局面做一个说明,至少在可能的范围内回归真相:

1、大家点击一下本公号(常言道)6月7日发的文章,就可以发现源头所在;

2、此文先在本公号发表,《安庆晚报》、《拂晓报》、《市场星报》等纸媒在征得本人同意后,于第二天见报,署名“常河”;

4、本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常河是也,从未有过“刘忠孝”、“曾楷徽”之类的化名或笔名;

5、本人已是50岁的老人,籍贯地是安徽,没有参加2018年的高考,更不可能同一时间“流窜”到数个省市参加高考,对不起,本人分身无术;

6、这篇《有梦想,哪个时代都了不起》的文章,尽管是高考模拟作文,但仍然带着明显的成年人的识见和思维,年轻的考生不太可能有如此老气横秋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式。鄙人无意掠美,也不想装嫩,更不想混淆视听;

8、此文为戏作,如果能对考生带来某些启发,是我的幸运,但绝对不希望对考生带来压力。本人拒绝一切高级黑和低级红。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我的模写高考作文,始于2011年一家媒体的约稿(《时间在流逝》),2012年至2014年因故中断,之后每年都应约模写(2015年《谁在裸泳》、2016年《不在耳光下奋起,就在红唇里沉沦》、207年《这里,是负重前行的中国》、2018年《有梦想,哪个时代都了不起》)。

大约是蹭了高考的热点,抑或是某些文章还能马马虎虎说得过去,每年的作文都有一定的传播量。其中有些文章还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入某某人编写的高考作文辅导书籍。

这也就罢了,任何时候,总要有人充当冤大头。

但像今年这样完全偏离了真相的传播,实在始料未及。

这也是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澄清的原因。

不为争名,更无利可谈,只是要还原真相。

这几天,有出版社联系我,希望我以近年来模写的高考作文为蓝本,适当补充进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形成一本专门针对考生的“作文指南”。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一来,我已离开教学岗位多年,理论不成系统,实践烟消云散;二来,自己学识有限,怎敢滥竽充数给莘莘学子指教,误人子弟的罪名实在不敢;三则,个人始终认为,写作是个体行为,也因个人的悟性、眼界、性格而异,笼统“指导”,等于扼杀个性,这对年轻人来说,罪莫大焉。

我不是“刘忠孝”,也不是满分作文考生,只是想请您尊重事实

但是,现在,面对已然成灾的流言,反倒觉得出版社的意见值得考虑。

这就像某些舆情,发生之后,如果当事部门没有及时而客观地发声,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谣言满天,猜测,是自媒体时代网民的福利和权利。

而且,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多年的思考、感悟做一点总结,或许能给后学者一点点启发,似乎也不算是坏事。

请给我一点时间,也给我一点空间。

我想静静。

也许,明年,真有这样一本书出来。从现在开始,请您保存好自己的砖头和臭鸡蛋。

但在此之前,恳请不要再以讹传讹。

我不是“刘忠孝”,不是“曾楷徽”,也不是一年能横跨多个省市的2018年高考考生,更没有这样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但愿,一切只是美好的想象和美丽的误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