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瞭解你,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我爸今天又讚了我幾個月之前的朋友圈。”

和這句有點傲嬌的抱怨一起發來的,是朋友最新消息的截圖。

長長的一串,都是來自爸爸的點贊消息。

他爸爸默默把這幾個月以來,他提到想“談戀愛”之類的朋友圈都讚了一遍。

他說,爸爸每年都要用這個方式催他找對象。

在我首頁裡,一大堆人都在想著怎麼在春節裡逃避“催婚”,只有他好像還樂得輕鬆。

他倒是沒什麼所謂:

“我知道啊,他肯定又要催我了,不過還提前預告一下,好像也沒那麼煩了。”

也是,這個手法,的確有點可愛。


為了瞭解你,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我爸媽整天嚷嚷著不會用智能手機,微博支付寶淘寶都用得不夠溜。

除了煲劇的各大視頻app之外,其他所有的智能操作,硬生生在他們和我之間劃了個分界線。

但以上都是我慣常的刻板印象——

誰能想到爸媽“視奸”起自己來,比那些狗血故事裡的前任還仔細呢?

對不起,這樣說似乎有點可怕,但請把目光集中在“仔細”這一點上。

每逢週末,我的狀況不外乎兩種:

1.睡覺到肚子餓了再起。

2.睡到中午兩點起床然後出門赴約吃吃喝喝。

有那麼幾次,我的“自然醒”都是被爸媽做的菜香醒的;

而有時我外出吃飯忘記和他們說,回家發現爸媽也沒有多做我的那份。

爸媽的習慣是下班之後買菜回家,照理來說是不知道我晚上到底在不在家的。

一次兩次可能會是巧合,但總不至於每次都這麼“巧”吧?


為了瞭解你,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我問他們到底怎麼知道的,他們說,靠微信運動。

“你要是在家裡睡覺,步數就是幾十步,出去吃飯的話就會漲啦。”

他們就像小朋友藏住了個驚喜一樣,喜滋滋地跟我炫耀著他們的機智。

我卻有點鼻子發酸。

他們一邊靠近著我的生活,又不敢打擾我,只好通過這些我沒在意過的小細節來配合我的生活。

而我呢?

大概只是偶爾看到他們步數超2萬的時候,感慨一句他們今天又瞞著我出去玩了,僅此而已。


為了瞭解你,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在辦公室聊起這件事的時候,大家都一點點地想起爸爸媽媽做的這些“小手腳”。

他們悄悄看你的步數和定位,好知道你今天到底怎麼過的;三天可見的朋友圈裡什麼也沒有,他們只好贊一下你的朋友圈封面;你的頭像突然換成一片黑,最近一定很不順心,想了想還是不煩你了;


還有那些成天掛在嘴邊、無關痛癢的瑣碎,和你沒話找話聊,你聽著覺得浪費時間,所以不想搭理。

但他們說這些,無非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像小朋友一樣想你理他一下。

和那些強行得知你的心裡話、破壞隱私的行為不一樣。

他們這樣做更加小心翼翼,不敢打擾你;

甚至有時候希望你不要發現。

我有個小夥伴,向來愛在豆瓣上寫些小影評。

有一次下班刷朋友圈,看到他爸分享了好長一段《我不是藥神》的觀後感。

爸爸向來是不愛看看劇看戲的,他覺得有點意外,剛好自己之前看過,就給爸爸回覆了一大段長評,兩個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就討論上了。

沒過幾天,他又看到爸爸的其他影評,看的電影從《教父》、《肖申克的救贖》到漫威系列都有。

他大概猜到,爸爸應該是看到了他的豆瓣賬號,把他標註過的電影都儘量看了。

他覺得有點好笑,但也沒有拆穿。

“老爸每天都想辦法跟我找話題聊,多累啊。我要是戳穿他,他又要難受了。”

他一邊露出寵溺無奈的笑容,一邊把和爸爸的聊天記錄翻給我看。

兩人大段大段的對話雖然看起來費勁,但總有些迷之可愛。


為了瞭解你,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在這種時候,父母和孩子們的位置好像一下調轉了。

一個從嚴肅成熟的面具裡走了出來,努力瞭解孩子時不自覺就流露出了笨拙;

另一個也悄悄地把那扇交流的門打開一點,再打開一點。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應該就是,在那個他夠不著的世界,也非要搬個梯子翻牆進去的人吧。


有的時候,我們砌的牆太高,建造的世界太複雜,他們不一定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梯子。

他們難免不小心踩到你的雷,提到你不想聊的話題。

可與其一次又一次地生氣吵架,還不如在下一次他們努力靠近你的時候,你先主動一點吧。

例如,

“爸媽,我今天回家吃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