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居的日子裡,你未曾放過自己一分一毫

“搞定啦,來找我玩啊!”

元旦假期的第一天,我看到小姐妹發了一條朋友圈,拍的是她剛搬完家後給自己煮的第一餐。

很普通,只是一碗牛肉麵。

照片是隨手一拍,幾乎沒有美感可言;旁邊還配了一盤炒得有點糊的油麥菜,但看上去就是有一種讓人食指大動的魔力。

我幾乎能腦補出來,她打開最新一期的《Running Man》,隨便扒拉一下袖子就開始放肆地嗦面,吃得熱了就喝兩口可樂,到最後把湯都喝光的樣子。

真好,真牛逼。

我這樣想著,又點開了和她的聊天記錄,翻到了她的留言。

她說:我不想和他住了,下週搬,有空來找我吃飯啊。


在同居的日子裡,你未曾放過自己一分一毫



姐妹跟我坦白:“我和他這種,大概就是空巢情侶吧。”

在家裡等著對方回來的時候,自己就像空巢老人一樣孤單又不知所措。

更不知道這樣繼續同處在一個屋簷下,是不是真的還有意義。

一個還在公司改方案;另一個已經在床上窩著刷劇。一個已經在吃早餐準備趕班車上班;另一個還抱著枕頭睡到口水流出來。


兩個人的分時差同居,從適度妥協,發展到了不願意配合,到最後的各自為政。

她也和男友聊過,兩個人其實都心知肚明。

哪裡還有什麼戀愛可談?

大家不過是睡在一張床上的合租室友而已,合約到期,就各自拜拜。


在同居的日子裡,你未曾放過自己一分一毫



自從接觸到“同居”這個詞以來,好像聽到的狀況不過以下幾種:

準備時的猶豫糾結;早期的新鮮甜蜜;最後就順順利利進入類似夫妻生活的普通日常。

一個詞就能概括掉的日子,好像過起來就和煮個泡麵一樣簡單。

但你考慮得有多侷限,實施起來,就有多兵荒馬亂。

我一直覺得,敢於邁出同居生活這一步的人,都是勇敢又樂天的。

他們敢於把自己樸素到無聊的日常大喇喇地敞開,和另一個想要吸引的人分享。

窩在床上用一個姿勢玩兩個小時手機,尿急了才會起身;頭髮可以三天不洗,一套睡衣穿夠一週也可以接受;磨牙、踢被子、自我為中心的大字型睡姿,只要自己睡得爽就行;……


樂天,大概是因為他們好像能夠對“同居後搬出來”這件事保持天真的樂觀態度。

不就是搬出來嘛?有什麼大不了的,之前二十多年都這麼過來了,還怕這點事?

但說實話,我不敢想。

為什麼我這麼佩服那個能從同居的房子裡搬出來的姐妹?

因為我大概能猜到,當你把所有的私密空間向另一個人敞開之後,再想要恢復原狀,真的很難。


在同居的日子裡,你未曾放過自己一分一毫



之前有個朋友和女友分手之後,三天兩頭讓我們去他那喝酒吃飯。

那是一套很簡單的一室一廳,女友走的時候還有4個月租期,他就繼續住了。

只是他太后知後覺,繼續住之後,發現為了放兩個人洗漱用品的架子,感覺格外的大;

電視櫃的三格抽屜,如今只有一格還放著一些常用藥,那是女友沒有帶走的東西。

他每晚都想給自己找點事做,只為了不在那張空蕩蕩的雙人床上睡太久。

巴不得自己再胖一點,至少身邊的空隙不再顯得那麼空曠。

同居後要搬出來這一件事,對於每個人來說,在越大的城市裡,要付出的成本越多。

我是不是還有錢自己出來租房住?我下班之後還有沒有精神重新找房子?我一個人住還能不能習慣?……


所以有很多“空巢情侶”,依然會在無數次爭吵之後,還是不敢說出“分手”兩個字。

即使因為講了無數次也不糾正的壞習慣而吵架,或者再也承受不了和對方0交流的日常,也不肯恢復獨居。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一個人的大床,真的太難入睡。


在同居的日子裡,你未曾放過自己一分一毫



我知道,沒有多少人能在斷然分手之後,還有足夠的精神應付這些磨蝕心力的瑣碎。

同住的空間都是過去的回憶,自己一個人顯得無聊又可笑;搬出來,又要錢又要花精力。

可是這樣真的值得嗎?

是,你是省下了錢,也忍住了和一個不再親密的人同床共枕。

但是你上班的時候,被虐得人不人鬼不鬼;

平時還要想如何維護兩個人尷尬的“同居”生活;

睡著的那8個小時,又在擔心這樣的生活到底能撐到什麼時候。

最後輾轉反側,一夜難眠,第二天帶著沉重的黑眼圈起床,又陷入新的死循環。

假如非要二選一,我更願意付出一些肉痛的代價,來換取一個沒有那麼折磨的個人世界。

這種時候,不如狠一點。

畢竟在這樣的“同居”裡,你從未放過自己一分一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