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威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准

到2020年,威海城市這個樣子

威海網訊(記者 王玲 通訊員 李慶龍)5月4日,國務院原則同意《威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按照《總體規劃》,威海市作為山東半島的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海洋產業基地和濱海旅遊城市,將在確定的777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28平方公里以內。

規劃是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此次確定的《總體規劃》,是實現現代化幸福威海建設新跨越目標在空間上的具體落實,與“十三五”規劃充分銜接,落實“四個全面”發展戰略,貫徹了五大發展理念,尊重和順應了城市發展規律。《總體規劃》提出,堅持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統籌做好威海市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逐步把威海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總體規劃》一大亮點就是重視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提出在確定的777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加強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地區的規劃建設管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統籌考慮為周邊農村提供服務。根據市域內不同地區的條件,重點發展縣城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重點鎮,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與青島、煙臺等城市的分工協調,發揮威海對膠東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在《總體規劃》中有突出體現。按照要求,威海市將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加強邊界管控,促進城市緊湊佈局,同時增強城市內部佈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28平方公里以內。

城市發展,基礎先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按照《總體規劃》,將進一步完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城市與周邊地區交通運輸條件,加強城市內外交通銜接。發展軌道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多層次、多類型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換乘。做好停車場規劃佈局,推動城市停車場建設。堅持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統籌規劃建設城市供水水源和給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積極有序地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劃定基礎設施黃線保護範圍,加強對各類設施用地的規劃控制和預留。加強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重點防災設施的建設,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潮、防震和防地質災害等在內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

針對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具體方向——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具體工作中,比如劃定城市藍線保護範圍,結合水域自然形態進行保護和整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等。

《總體規劃》還對人居環境和歷史文化保護進行了佈局。比如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安排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市政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佈局和建設;將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目標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確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給規模、區位佈局和資金投入;落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紫線管理要求,重點保護好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圍環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