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12月3日

《浙江日報》第12版

專版報道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李白的一首《瓊臺》成了天台最好的代言。

“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更是從文化意義上賦予了天台山在浙東唐詩之路中的頂峰地位。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和錢塘江唐詩之路。而天台山正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和精華所在。據天台籍文史學者安祖朝最新考證,有300多位唐代詩人寫下了1300多首讚頌天台山的唐詩,約佔全部唐代詩人的1/10、全部唐詩的1/41。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天台把唐詩之路提到文旅名縣的戰略高度,牢牢把握“物化、活化、昇華”三個關鍵點,以詩為媒,深入推動“名縣美城”建設,打造“唐詩元素大花園”。深入挖掘當地唐詩資源,修復唐詩之路古蹟,讓唐詩“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融入時代特色元素,推動“靜態”的唐詩生動起來;推進文旅同興,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天台多嬌

詩仙文豪競折腰

天台山地處海隅,曾藏在深閨,直到東晉孫綽的一首《遊天台山賦》,才逐漸揭開它的面紗。南北朝時期,詩人謝靈運率領數百人從始寧縣南山出發,伐木建道,開闢了一條到達天台山的旅遊路線。其後,人們在陸路之外,又發現了一條水路,不必迂迴百里便可抵達天台。

1300多年前,由唐朝詩人組成的一支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從淮南的揚州經運河南下,渡錢塘江,從西興進入浙東運河,再折南沿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最後來到天台山的石樑,登上華頂峰。這就是浙東唐詩之路。

剡溪發源於天台華頂山,素有“溪連嵊水興何盡,路轉仙源人自迷”之說,沿途分佈著天姥、赤城、桐柏金庭等道教洞天福地。一路踏歌行的詩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孟浩然《舟中曉望》中寫“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他進入天台山首先看到的地標,便是臺嶽南門赤城山;李白贊華頂,“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後人認為“高百越”應該是文化的比照,詩人把天台山的文化,比作“百越”中一座人人仰之的高峰;“龍潭直下一百丈,誰見生公獨坐時。”李郢《重遊天台》把第一奇觀石樑勝景的奇險描寫得淋漓盡致;張祜那篇可與孫綽《遊天台山賦》媲美的長詩《遊天台山》,盛讚了“不死之福庭”桐柏瓊臺的修仙生活;皮日休寫國清寺,“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石上菩提樹。怪來煙雨落晴天,原是海風吹瀑布。”可見國清寺在唐朝就享有盛名;“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寒山子隱居寒石山70年,寫下大量白話詩……

從詩歌總量看,天台山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頭戲”。《全唐詩》及《全唐詩續拾》收載的詩人2200餘人中,先後有近300多人吟誦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詩歌。分別佔了“浙東唐詩之路”詩人、詩篇總數的75%和80%以上。這些詩人中,既有青年就入臺越、遊冶忘歸達四年之久的杜甫,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臺嶽的李白這樣的大家,也有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盧照鄰、賀知章、元稹等名家,還有唐朝皇帝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等。他們或溯流而上,或水陸兼程,或尋仙禮佛,也有終隱於此的,還有60多位本籍文人騷客,無不盡情吟詠浙東風光。

唐朝博大寬容,形成了思想信仰比較自由的社會氛圍。天台成為詩人們夢寐以求的“詩與遠方”,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和精華所在,與天台山深厚的文化積澱、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密不可分。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石樑飛瀑


天台山,以其文化積澱之深厚而被視為“佛宗道源,文物之邦”。膾炙人口的“劉阮遇仙”發生在這裡,一批道教“洞天福地”在這裡,葛玄開拓“仙山”在這裡,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宮在這裡,五百羅漢根本道場在這裡,智者大師開創的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在這裡,“書聖”王羲之學書法在這裡,首測子午線長度的僧一行學算術還是在這裡。

細細品讀《全唐詩》及《全唐詩續拾》,唐詩裡的天台山幾乎囊括了當代旅遊提出的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所有範圍。佛道雙棲的臺嶽南門赤城山,被70多首唐詩反覆吟誦。“華頂高百越”之臺嶽主峰華頂山也有50多首。第一奇觀石樑飛瀑,在李隆基《石橋銘》以及張說《奉和石橋銘》後,吟詠者不絕,共收錄80餘首……

天台山是浙東唐詩之路中最精彩的樂章,不僅是國內詩人的共同感受,也是同時代國際友人的評價。肖瑞峰的《浙東唐詩之路與日本平安朝漢詩》,舉例說明“在星羅棋佈於‘浙東唐詩之路’的諸多景觀中,最為平安朝漢語作者所向往的無疑是剡溪的發源地——天台。”這與天台是他們渴望朝拜的佛教聖地有關;劉阮天台遇仙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經傳到日本,菅原道真留下的《劉阮過溪邊二女詩》中,就有“天台山道道何煩,藤葛因緣得自存”等詩句……“浙東唐詩之路”對日本藝術的影響可見一斑。

浙東唐詩之路,在本就厚重的天台文化上再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形成了獨特的一脈天台,天台山文化成為了古代浙江典型的區域文化之一,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被列入中學課本,更將天台文化推到了現代教育體系之中。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名縣美城

唐詩今韻喜相逢

10月26日,四川省李白研究會與浙江天台山文化研究會正式簽署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兩地文旅合作實質性啟動,推動李白和唐詩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利用,打響“唐詩品牌”。

先人留下的佳作成為了天台縣不可或缺的人文資源。近年來,天台縣興起了一股“唐詩文化”研究、保護與利用的熱潮。該縣深入挖掘當地唐詩資源,修復唐詩古蹟,賦予唐詩文化新內涵,推進唐詩文化物化、產業化,致力於將天台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成人禮


堅持多方聚力,加速工作推進。天台縣黨政主要領導多次召集專家、文化界知名人士開展座談討論,組織召開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工作研討會,成立由相關縣領導、專家組成的工作委員會。堅持高站位謀劃方案,把天台納入全省大花園建設當中去編制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規劃,研究制訂《天台縣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工作方案》,成立天台唐詩之路研究會。建立旅遊、文化、宣傳、產業等領域聯盟,形成工作合力,細化各部門責任分工, 加大工作經費保障力度,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唐詩遺蹟摸排梳理,形成保護清單。加強與詩路沿線縣、市聯繫,謀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推動“浙東唐詩之路”申遺、“浙東唐詩之路”交通走廊建設等工作。

堅持文化為魂,打造“唐詩文化研究高地”。截至目前,天台已先後舉辦了相關大型活動7次,出版專著13部,其中《唐詩風雅頌天台》全文92萬字,是全國首部縣域唐詩專輯校注的著作。今年8月份,《唐詩風雅頌天台》經再版修訂改名為《天台山唐詩總集》一書也已出版,共收錄312位唐代詩人有關天台的詩作1362首;《寒山子詩集註及和詩》《司馬承禎與唐詩之路》《天台山與天姥山史實考證》等專著將於年內完稿。8月22日~23日,由省社科聯主辦的浙東唐詩之路人文紀行活動在天台舉辦,會上宣讀了“浙東唐詩之路”傳承保護倡議書,發佈了“唐詩之路”文旅手遊,並給天台“唐詩之路研究院”授了牌;8月23日~25日,詩路遺產與魅力廊道——浙東唐詩之路國際學術會議在臺州召開,其中25日的詩路遺蹟勘察及會議閉幕式在天台舉行。

“唐詩之路”於自然之中寓哲理,於秀麗之中含質樸,是浙江珍貴的文化財富,如何將唐詩之路“物化、活化、昇華”,天台縣委、縣政府始終在思考。

堅持項目為要,建設“唐詩元素大花園”。天台主動對接全省大花園建設,初步形成“一廊一館兩重點三小鎮”格局。

該縣以大瓊臺景區為核心,挖掘唐代名人司馬承禎、李白等歷史文化,融入唐詩元素和科技元素,重現“瀑布掛前川”的壯觀景象,一個集湖光山色、流水瀑布、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頗具震撼力的綜合性大景區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在母親河——始豐溪流域,天台依託投資23億元的始豐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推進“水上天台”建設,打造“百里河道生態廊、百里‘和合’唐詩廊、百里沿溪休憩帶”,目前已完成總投資6億元的始豐湖公園主體工程。以“兩廊一帶”為載體,一個文化旅遊名城、綠色水韻山城的天生麗質顯露無遺。

特色小鎮建設加快了唐詩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瓊臺仙谷光怪陸離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繪天台山風光的詩句將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浙江名山“十大公園”建設的背景下,以石樑景區為核心,天台“雲端·唐詩小鎮”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詩僧寒山子曾隱居70餘年,著《寒山集》,依託寒巖、明巖、寒山寺等景區集中的資源優勢,“寒山小鎮”躍然紙上,寒明巖景區、寒山文化園已相繼開工建設。該縣還通過刻石立碑、建館塑像、景觀復原、影視拍攝及建立唐詩書院、製作創意產品等方式,使“詩路文化”在特色小鎮中再現。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文旅興縣

和合聖地書新篇

來到天台旅遊,每一個遊客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和合文化氛圍。2017年,以“尚和合,求大同”為主題的天台山和合文化論壇在浙江天台隆重啟幕,論壇高舉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和合文化當代價值的研究,探討和合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來自全國各地和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近200名專家學者齊聚天台山,共同探討和合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

窺一斑而知全豹。該縣重抓和合文化的物化文章,力促和合文化“無形”變“有形”,和合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人不會。現如今,“和合”成為了天台縣樹立“文旅興縣”戰略後力推的一大特色。

翻開“跟著唐詩遊天台”主題旅遊手冊,唐詩元素讓遊客眼前一亮;新版宣傳片《你好,天台》引爆網絡,24小時點擊量超10萬;在上海、杭州兩個重點市場,集中投放社區電梯電視廣告15400塊,在網站、微信開闢唐詩之路專區;杭州地鐵一號線“天台山號”唐詩之路主題旅遊專列開通,運用“景區美圖+詩句”,打造一條濃縮版的“唐詩之路”……

此外,“浙江大學國際學生感知中國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基地”“台州學院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基地”“浙江省自駕車房車文化旅遊體驗基地”“中國吟誦協會天台山唐詩誦讀實踐基地”等成功落地。


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品牌 天台:建設“詩畫浙江”先行區


龍穿峽玻璃棧道


“舉縣興旅”“文旅興縣”,發展旅遊是天台的“一號工程”。環顧全縣,以唐詩之路為載體的旅遊經濟帶初步形成。

跟著唐詩“遊”在天台。該縣謀劃“跟著唐詩遊天台”旅遊項目,推出研學遊、考古遊、體驗遊、修心遊等旅遊線路,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重遊唐詩之路。以“走唐詩之路·賞和合杜鵑”為主題的華頂杜鵑節,以“讀霞客遊記·走唐詩之路”為主題的中國旅遊日活動均獲得市場熱烈反響。中國旅遊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好理念是產業發展的“指南針”》,高度肯定天台以高質量辦節推動產業發展的亮點與理念。

跟著唐詩“樂”在天台。該縣全面融入唐詩元素,開發唐詩特色文旅演藝,讓遊客沉浸在唐詩氛圍中,謀劃影視小鎮和法華龍山演藝項目,扶持佛道音樂會、天台遇仙常態化演出,著名導演梅帥元帶領的山水盛景文化公司團隊已多次赴天台調研,融合唐詩、仙道文化,正在策劃演出方案。“天台度過”打造唐詩吟誦節目,本土作家胡明剛策劃唐詩山歌,推出唐詩儒學成人禮。

跟著唐詩“養”在天台。該縣深入挖掘宗教養心文化和中醫養生文化,以“十大名寺觀復建工程”為基礎,建設佛禪文化和養生問道集中體驗區,建設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大力發展鄉村休閒養生線路,推進“十大精品民宿工程”,積極打造主題文化酒店和主題文化民宿,對接養老市場,發展旅居養老、流動養老、季節性養老,建設一批“上海村”“杭州村”。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出一批高端定製遊、品質深度遊、養生禪修遊等富有創意的旅遊產品,打造山水行旅夢、田園隱逸夢。

2018年1至10月,天台縣累計接待遊客1677.26萬人次,同比增長11.5%,旅遊總收入181.91億元,同比增長14.1%。今後,天台還將進一步探索唐詩當代價值,多方向拓展文旅產業,打造旅遊新IP。謀劃天台“唐詩之路”景區化公路,貫通“天台十景”,打造“一詩一景點”,全面展示詩路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