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人类将“长生不死”,这是真的吗

谷歌首席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日前更是放出惊人之语:2029年,人类将开始“不死之旅”,

到2045年将实现永生。

纳米和生物技术助力永生?

库兹韦尔把“不死之旅”的开启,建立在纳米和生物技术上。他认为,纳米技术将能修复

和存储人体器官和肢体,而逐渐发展的生物技术则能激活端粒酶。端粒酶是在细胞中负责端粒

延长的一种酶。它藉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

裂的次数增加。

而现有研究证实,细胞分裂次数的多少,与人的寿命长短成正向关联。

具体来看,库兹韦尔的设想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一是到2020年左右,人类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

米机器人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及肿瘤等。

二是利用软件编程的理念,对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使人类不断抛弃陈旧基因,大幅延

长寿命。

三是2045年非生物智能的创造力将达到巅峰,超过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10亿倍。届

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人的思维脱离肉身,植入另一个载体,从而实现“永生”。

库兹韦尔的设想并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事实上,欧美科学家在“不死之旅”的探

索中,已经有过一些成功的实验。

例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从人体结缔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特殊的蛋

白质。这种蛋白质只在老化的、停止分裂的细胞中才有,而年轻的细胞中是不存在的。科学家

认为,这种蛋白质就是细胞老化的产物。如能找到清除这种老化物质的方法,人类就能大大推

迟衰老的过程。

无休止自我复制等同于不死?

通过技术手段延长人的寿命,看上去是一件好事。然而,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人类每每从

技术那里得到些什么,同时也会失去点什么。科学家曾经将线虫身上与衰老有关的基因予以修

改,结果线虫在生命被延长的同时始终处于昏睡状态。

“这些永生方案,听来令人鼓舞。可仔细想一下,它们均属抗衰老的思路,即使都能够获

得成功,最多也只是延长人的生命而已,而不是使人不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东屏说。

以纳米机器人为例,虽然想象无比美好,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成功研发出了应用于

疾病检测治疗的样品,但迄今为止纳米机器人技术依然停留在研发试验阶段,还没有哪个项目

的成果真正进入临床。

而就激活端粒酶而言,其实际效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证实,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

中的活性是被抑制的,反倒在肿瘤组织中比较活跃。

因此,医学专家担心,激活正常细胞的端粒酶,一旦失控,很可能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毕竟,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就可能有更多的错误,增加问题细胞的数量,使机体最终无法对损

伤进行修复。

韩东屏认为,在现行技术框架下,由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构筑起来的“克隆转

忆”,也许是更有启发性的永生之路。

其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

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克隆体的大脑中。但有反对者质疑,这样的“克隆转忆”并不是人们原本

所追求的长生不死。人们追求的是此生永在,是本我的永生,而不是通过无休止地自我复制获

得永生。

精神方法能否达致“不朽”?

“即使医学和科技条件满足了,但能不能做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该不该做却是个严肃的社

会问题。”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李锐锋认为,从事涉及人类整体命运的科技研究和应用时,切不

可急功近利,只考虑技术带来的眼前的、直接的效果,而不考虑长远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后

果;不能只是强调科技理性,还有必要进行价值理性的观照,关心技术目的的合理。

李锐锋注意到,“永生一代”倘若要繁衍后代,那么地球的资源承载力将不可避免地面临

严峻考验。而如果为了一代人的利益而不再繁衍后代,那很可能带来创造力锐减、生产力下降

等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宪武认为,人的生活应与生命质量结合起

来,既活得长一些,又活得好一些。不保证长寿,不保证不死,只保证应得到的生存年限和快

乐。

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看起来是很残酷的,但对人未必都是坏事。正是有了对死亡的恐惧,

才使人更加珍惜当下,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正是有了生离死别的悲恸,才使人珍惜相聚的

不易,才有了宽容和忍让。

“在古代,人们早就发现肉体追求永生不易,继而用精神方式追求永生不死。”韩东屏介

绍,用精神方式追求永生不死的路径大致有三种:一是宗教信仰的路径;二是哲学思辨的路

径;三是青史留名的路径。

其中,所谓青史留名的路径,以儒家的“三不朽”为代表。它说的是,人可以通过“立

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从而实现永垂不朽。

换言之,一个人的肉体终会消亡,但他的丰功伟绩或独创性思想或人格精神不会随之消

亡,也不会被人遗忘。

2029年人类将“长生不死”,这是真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