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先生論書畫家“師造化”之情感


徐文秀先生論書畫家“師造化”之情感


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一次書畫活動中結識了徐文秀老師。他給人的印象始終是謙和、穩重、儒雅、大氣。尤其看他創作中那種大氣沉穩和定力十足的氣質,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自幼酷愛詩詞書畫,多才多藝,詩書畫印無一不精。


徐文秀先生論書畫家“師造化”之情感


著名書畫家徐文秀作品

據我所知,他歷經多年,走遍大江南北,行程幾萬公里進行實地寫生,瞭解當地風土民情,將自己的情感融於大河山川之中,大有唐代詩人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的思想境界。他的山水畫渾厚而意境深遠,書法靈動而氣勢磅礴。只要看一次他的作品,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就會給你留著很深的印象,這也是他與眾不同之處之一。


徐文秀先生論書畫家“師造化”之情感


著名書畫家徐文秀作品

近日,我向徐文秀老師討教了關於“師造化”的話題。據他說,所謂“師造化”就是師法自然。中國山水畫強調“師造化”,並不是忽視“師古人”的作用,兩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師造化”不是對客觀物象的直接描摹,正像藝術大師李可染:“不與照相機爭功”的道理一樣。“師造化”是對自然物象最精美的提煉,同時也是藝術家個人審美和情感的流露,是藝術家主觀心境的昇華與客觀自然美的有機結合。徐文秀老師認為,一個藝術家應做到外靜心動。一個缺少豐富情感的藝術家,是不可能創作出好作品的,因為藝術是有生命力的,藝術的生命來源於藝術家對自然界的理解和內心情感的表現。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人錄》中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說,那就是師法自然,並通過內心的感悟表達出來,一語道出了山水畫創作的內涵。五代畫家荊浩在這方面也有“度其物象而取其真”的論述。


徐文秀先生論書畫家“師造化”之情感


著名書畫家徐文秀作品

不同時期,對師法自然理解和深入程度有所不同。譬如北宋時期的畫家大多注重取法自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則更強調筆墨關係。雖然各個時期對取法自然深入程度有所變化,但都沒離開師法自然的作用。


徐文秀先生論書畫家“師造化”之情感


著名書畫家徐文秀作品

關於中國畫和西畫對“師造化”不同理解的問題,徐文秀老師闡述了藝術大師黃賓虹的論述:“蓋習國畫與習洋畫不同,洋畫初學,由用鏡攝影實物入門;中國畫則以神似為重,形似為輕,須以自然之筆出之”。中國畫最重視的是物象內在精神的傳達和畫家主觀情感的表現,強調立意與傳神,也就是中國畫尚意,重表現和傳神;西畫尚形,重再現和寫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