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西周建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其統治中心在陝西關中,故其以北地區,包括內蒙河套,寧夏全境及陝西、山西北部稱為朔方。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範圍。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攻取烏戎地,置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轄今固原地區。之後又在鹽池縣境設立朐衍縣、轄今銀南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後,兩縣劃歸北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裡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

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西夏文化。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沐浴是回族最重要的風俗之一,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

回族的沐浴,可分為大淨和小淨。“沐”即小淨,“浴”即大淨。小淨的洗法有若干程序:洗兩手至腕部;洗兩遍;漱口;嗆鼻;洗臉;洗兩手至兩肘;抹頭、抹耳、抹額;洗腳至兩踝骨。大淨,就是用清潔的水洗滌全身。禁吃汙穢食物,講究清潔衛生的道德要求,表現在飲食衛生上。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寧夏菜以回族風味菜為主體,也有部分漢族菜餚。它匯聚回族飲食之精華,崇尚清真、實在,尤擅長牛羊肉的烹飪。寧夏小吃品種多風味別緻,仍以牛羊肉及內臟為主料。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我國西北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回族臊子面

羊肉臊子面是寧夏著名的傳統麵食。在首府銀川的大街小巷,處處可以見到羊肉臊子麵館。據說是由唐朝初期的"長壽麵"演化而來,成為老人壽辰、小孩生日及其他節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壽延年"之意。

中寧清燉土雞

選用人傑地靈的寧夏中寧地區家養土雞,經過精心烹製而成。其特點是:雞肉亮白鮮嫩,口感筋道不肥膩,雞湯清淡滑爽,配以平菇、麵筋、粉條等佐料,原汁原味,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八寶茶

八寶茶,也稱"三泡茶",是居住在古絲綢之路上的的傳統飲料。八寶茶以茶葉為底,摻有白糖(或冰糖)、枸杞、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蘋果片等,喝起來香甜可口,滋味獨具,並有滋陰潤肺、清嗓利喉之功效。

抄糊餑

炒糊餑是一道西北地方著名小吃,流行於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製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涇源蒸雞

沒錯,這就是近兩年在寧夏尤其是銀川流行起來的讓眾多食客口水流一地的涇源蒸雞!看著黃澄澄的就喜慶,再點綴個綠綠的蔥花香菜啥的,看著就想吃一口!推薦:銀川六盤紅飯店,涇源縣城餐館和農莊。

羊雜碎

燴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寧夏區內各地均有製作,以吳忠市的製作獨特、歷史悠久而素負盛名,故又稱吳忠風味羊雜碎。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燴小吃

燴小吃是一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濃濃的羊肉湯裡燴上羊肉丸、夾板子、粉條、涼粉等,尤其喜歡吃湯裡的夾板,是用麵皮夾著肉餡油炸出來的一種小吃,味道美極了!

有菜就要有酒,關於喝酒,寧夏人說“鹽池的酒,平羅的拳,到了賀蘭你罷黏”。由此看來,平羅、賀蘭人的拳應該是比較厲害的。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但是,關於黏,領教更多的卻是中寧的拳。許多划拳的都要求乾脆,他們這樣調侃:一拳一個,把把清!一把不清眼窩搗青。或者三二勝一排排(或三杯或六杯)。

酒鬼們慣說的是“陝西的麥子——黃一片割一片。許多人划拳是一喝二擱三碰杯,即我輸第一個先喝,輸第二個先放下,爭取第三個贏你,然後兩人一起碰杯。一般來說只要輸兩個第三個對方主動要求陪一個,以示友誼。但有的人不幹,說輸了全是我的,幹三不過。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中寧人在划拳喝酒方面,與眾不同。即輸一個不喝,拉一個,即力爭讓你也輸一個後挑。如果再輸一下,他加大賭博籌碼,再靠一個,兩個還不喝,還要再拉兩個,叫“單吊二萬”。這是典型的賭徒心理,不清賬不服輸,還要扒本。

划拳是個技術活,玩的是瞬間判斷能力。有的人拳風不好,耍賴。最常見的有“慢三秒”,待你拳出來抓你。還有“扣扳機”,比如本來出的是四待收拳時扣回一指成了三。這樣一來,雙方各執一詞,打起酒官司。

吃喝玩樂過新年 — 朔方行

所以,有人很反感,出來當裁判了,說“牌耍精神色耍膽,划拳耍得個指頭子展”,展展脫脫來幾拳,不要給別記賴。那個也不依,我拳劃黃河兩岸,酒喝五湖四海。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