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的下半句更是精华,却鲜为人知!

从前离家读书时,总看到一些恋家的室友因为想家而偷偷哭泣,他们总疑惑子曰为何看起来不想家?其实哪有不想家的人呢,子曰只不过是常常在夜里梦见父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归家的迫切感罢了,其实父母在的地方便是家。有句俗语这样写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简单地说就是父母生养了我们,就算我们离家去往远方追逐梦想,他们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只要父母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关注着我们,我们就是有根之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的下半句更是精华,却鲜为人知!

其实“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还有后半句话,即“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子曰都是不敢想这个问题的,小时候自从知晓了死亡的概念后,便生出了各种假设,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死,如果自己死去的话,父母应该会很伤心,而且自己还没有长大,还有那么多美景没看,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还没谈过恋爱,还没实现自己的梦想,死去多可惜……所以从那时起就比较惜命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的下半句更是精华,却鲜为人知!

然后再想到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父母的死,当时是没法接受的,那时是出于小孩对失去双亲变成孤儿的恐惧感,那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上无依无靠的深刻孤独感,让当时的子曰不敢假设。直到中学时看了台湾作家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才稍微释然,这本书描述了荷西死后,三毛的父母赶到海岛上办丧事的事,那天阳光正好,亮得晃人眼睛,年迈的三毛父母被太阳晒得表情纹多了些,步履缓慢的他们下车去帮忙买祭拜的花束,那背影和朱自清下车买橘子的父亲背影有些相似。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的下半句更是精华,却鲜为人知!

那时候,三毛其实是无数次想过随荷西而去的,可是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双亲伤心难过而一次又一次地压抑了这个想法,因为她知道挚爱的死去对自己的打击有多大,所以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也承受这种痛。在那本书里,子曰便树立了绝不在双亲前去世的信念。其实回望过去,我们能轻易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父母陪我们长大,而我们陪父母变老”,父母和子女间不可追,我们只要爱对方就行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的下半句更是精华,却鲜为人知!

如果父母真的因为不可抗因素离我们而去,我们无论什么年纪都会产生一种天地间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吧,即使我们有爱人有孩子,所以才会“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至于归途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子曰觉得归途是通往故乡的路,故乡之所以为故乡,那就是已故的再也回不去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