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你的幾種弱者思維,還在你身上存在嗎?

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他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和認知,以及決定行動的方向,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思維上的不同,要想有所改變,必須從思維上開始。

思維模式雖不是固有不變的,但一旦形成對我們判斷事物都會有所影響,強者思維總能把解決事物問題朝著好的方向推進,而弱者思維卻是拉著我們向相反的方向走。一旦形成弱者思維,它將會慢慢吞噬掉你的靈魂。

那麼這些弱者的思維在你身上是否也存在呢?

習慣性拒絕新鮮事物,不願走出舒適區。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思維,對於目前的舒適環境有著非常大的依賴度,從而不願意接觸新的事物,不願離開這個舒適的環境。

好比互聯網新興事物的出現,有些人就會在沒有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做出批判:這就是一個騙局,一群高技術的人控制著搞圈錢套路的。雖然沒有接觸過,卻批判的非常理直氣壯,這種毫無營養的評判,也反射他出不願接受新鮮事物的心態。而反觀行業大咖,事業有成之人,他們對於陌生領域和新鮮事物的態度,從來都是謹慎但樂觀,而且喜歡親自體驗。越成功的人越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他們的思維使得他們不斷的刷新自己的知識,不讓自己掉隊。

我們熟知的首富李嘉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新事物新技術的瞭解,並不比年輕人差,他的下屬曾經感嘆“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

那些習慣拒絕新事物的人,永遠只能看到眼前,活在眼下,無法擁抱未來!

事實證明,拒絕新鮮事物的人都慢慢的被時代淘汰,當初馬雲創立阿里巴巴很多人都不看好,而今天雙十一一天的營業額兩千多億,讓很多實體店創業者感到震驚,而震驚之餘他們最多的還是痛罵馬雲搶奪了他們的飯碗!其實現在大多實體店都會有自己的網店,甚至離不開網上店鋪的銷售。

之所不願意改變,說白了是不願意脫離舒適區,或許被當前的享樂迷惑住了,或許是沒有自制力去改變自己。那如果你想要跳出舒適區,想要改變自己,那麼就應該每天檢視自己的軟弱、拖延、自私,是這些把你困在原地的,讓你動彈不得。

拖垮你的幾種弱者思維,還在你身上存在嗎?



不願付出代價,不能延遲滿足感。

所謂“延遲滿足感”就是為了長遠的結果和利益,而放棄既時滿足,用自律把控自己,在成長中成就自己。

工作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個生活的工具,到一個公司大都奔著賺錢去的,倘若得不到滿足,就會離去,這是大多數人的思維。在工作中我們總是在想著勞動與價值的生長比,工作多少就要給多少工資,甚至不是我的工作不關我事,一旦不能滿足,牢騷抱怨就會不斷。

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而你不能?別人可以堅持下去的事為什麼你不能?因為很大程度你付出一點努力,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回報,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就開始抱怨努力沒有收穫。

但我們是否想過,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是要經歷過春播秋收的過程的,沒有延遲滿足自我的能力,談何自我發展!既時回報只能是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喜歡批判外界事物,用單一標準看世界。

生活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到處可見,他們秉承的思維邏輯就是:答案只有一個標準,只要是這樣的結果,肯定是那樣的原因。

比如,女人打扮靚麗花枝招展,就說人家肯定是小姐;小姑娘開豪車,就說人家肯定被包養;看到別人晉升後,就覺得人家肯定是有關係的……這種人你是否見過?他們的思維說白了就是僵化刻板,總以為自己過來人身份去評判別人,把自己預先在腦子裡形成的各種判斷、經驗和理論,用在遇到的任何人和事上。

弱者心態的人,永遠只能看到黑暗的那一面,永遠只能按照自己的慣性思維來做判斷。只有改變單一評判的思維,才能理性的看待生活,不然你遇到所有人和事都是如意的,你只會覺得世界對你太不公平,卻永遠也有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拖垮你的幾種弱者思維,還在你身上存在嗎?


過度自我關注,太在意外界的評價。

這種人其實就是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他會把所有人對自己的注意放到第一位,任何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極驚恐又刺激的事。工作中出差錯,被老闆當場點名,就覺得面子掛不住,一整天都覺得同事在背後議論自己;會議上總是不敢發言,擔心自己的提問會被笑話;打電話給客戶,半天沒有撥出去號碼,總擔心開口說錯話,影響不好,顧客拒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要麼是太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要麼就是太在乎自己的公眾形象,而過度關注自我意識,總是讓自己的言行束手束腳。

其實,周圍的人並沒有那麼在意你,放下你的聚光燈人格,看清自己並不是大明星,你的一舉一動,對別人來說,除了利益相關,其他都無用處。

拖垮你的幾種弱者思維,還在你身上存在嗎?


上來就問問題的解決方法,但從未認真搞清楚問題所在。

只在乎其然,不在乎其所以然,其實是一種典型的“乾貨心態”。擁有這種思維的人總是迫不急的想解決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比如學習寫作,很多人都覺得聽理論課太繁瑣,只想要一個快速結構步驟,最好有個模板,這樣可以快速解決寫作問題。在我們平時聽的各種大咖乾貨課程也大都是如此,但基本的知識你都不瞭解,就想要一步登天,幹活一大堆仍舊平平。知識和經驗終究是別人的,從別人那裡只拿來最後那段解決辦法,知識和經驗卻變不成你的。

也許上述的思維我們都有過,也許在經歷著這樣的思維帶來的困惑,但當我們習慣了一種思維模式後,事物總會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或好或壞,不放形成某種思維模式或生活習慣的時候,問問自己,這是最好的嗎?

“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一個”這句網紅語其實也在鞭策我們出門做事是否動腦子了,別讓我們的思維停滯不前,不然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