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01

這段時間在聽“曾國藩的24個人生錦囊”音頻課程,作者是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及作家張宏傑老師。他在講到曾國藩離開湖南來到北京,人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時說:建議年輕的同學,高考志願報一個離家遠一點的大城市,這樣有利於你開闊視野,打開頭腦。

且先不論大小城市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

曾國藩在進京前,除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範文外,什麼都沒讀。進翰林院後很多人都看不起他,覺得他太土太丟人,聊天說的都是一些沒見識的話。和他是同事兼老鄉年齡還相仿,後來打仗合作密切的胡林翼,當時也不愛搭理他。

受了刺激的曾國藩,在30歲那年立下了“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目標,開始修身養性。把自己坐不住、傲慢和虛偽等惡習,開始通過日記等方式慢慢糾正和修改。

最終,從激進暴躁、罵同僚、罵皇帝的天資平庸之人,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成為梁啟超和毛澤東等很多大人物的男神,實現人生巨大轉變。

張宏傑老師說,青年時期正是一個人最追求完美的時期。曾國藩如果一直留在湖南不來北京,他就不會產生強烈改變自己的願望,也就沒有後來大家趨之若鶩學習的聖賢。

毫不誇張地講,曾國藩牛逼人生的開啟,是因為他來到北京,見識真正的大家和儒者,看到自己與他們之間巨大的溝壑,才開始逆襲勵志的一生。

高考那段時間有一段話很流行:“高考其實是所有年輕人在一起,做同一份試題,然後決定去哪座城市,和什麼人成為同學,做什麼工作,今後和誰相知、和誰旅行、和誰一輩子。”

在一個離家較遠的大城市,徹底打破你的依賴和認知的侷限。大城市包容的文化、更多新鮮的人事物以及廣闊的舞臺,都有助你提升思維層面的認知。

從這方面來說,大城市的確有它的獨一無二的優勢。藉助大城市的光壞,可以讓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02

如果說曾國藩是沾了大城市光的名人,那麼我們普通人,有無可能在大城市裡鹹魚翻身?

我朋友江濤來自一個縣城,因為高考失利,沒能順利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學。在沒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家人想盡一切辦法把他送到上海去讀書。

剛開始他是排斥反感的,一心想待在老家,覺得去上海也讀不出什麼名堂來。

當時他意志非常消沉,但又不能不讀書,只能硬著頭皮來到上海。

如今,他特別感謝父母當年的決定,也非常慶幸當時自己沒有和自己賭氣,接受成長,到外面世界去看看。在上海的10多年,讓默默無聞的他,漸漸在同學、同事以及所在行業中成為了很多人的標杆。

江濤說,這一切,都是上海這座城市給他的。

讀書時期,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有的同學家境非常一般,但讀書非常努力,基本每天都泡圖書館,他也就跟著泡圖書館。

有的同學家境很好,但為人不驕不躁,聊天時經常說很多他之前不知道的話題和知識,打開他的眼界。關鍵是這些同學為人處事方式給很多啟發,為人他日後工作人際交往奠定了基礎。

後來他工作的單位是建築類的,有很多牛人。這些牛人工作能力強,而且都有一個共同點,下班後很多人都在看書繼續充電!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100倍的人卻比你還努力!

從一開始,普通人和大神之間距離的拉開,或許是按年月日計算的,到後面,可能就變成了時日秒的速度,分分鐘就可以把你甩出好幾條街。

就像那天在公園跑步,看到一個大神我緊追不捨,剛開始還能勉強跟上,但一圈下來,大神還輕輕鬆鬆,我已經氣喘吁吁。想再追上,一轉眼的功夫,大神的影兒都沒有了。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江濤無疑是聰明的,當他了解到這些牛人背後的竅訣後,立刻效仿他們,努力提高工作單位價值,抽出時間抓緊看書學習,並且經常謙虛地向公司以及行業大神們請教,並且在工作之餘報考了專業的考試,如建造師、消防工程師等,不斷加強自己專業知識,持續精進。

經過10多年時間積累,江濤把自己打磨成了公司的核心骨幹,並在行業中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年薪100萬以上。

江濤說:眼大了,心也就寬了;心寬了,看待世界,也就更加隨和了。

古典在《躍遷》一書中講到,普通人躍遷的三部曲。

1)第一次躍遷:用二八法則高效成長

2)第二次躍遷:利用系統放大名氣

3)第三次躍遷:與最優秀大腦互聯

江濤從高效工作,到藉助內外環境努力學習,在公司和行業系統裡不斷放大自己能力,然後與行業大神們去聯結溝通,實現人生躍遷,正是這三部曲的完美詮釋。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03

那麼問題來了,曾國藩到北京才立志成為聖賢,江濤也是在上海緊跟牛人步伐實現飛躍。難道真的只有去大城市,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非也。

曾國藩的年代,消息閉塞,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只能通過見面來進行。想靠近大咖,除了讀書,拜訪似乎是唯一路徑;江濤高考失利是在10多年前,那個時候小地方的很多同學高考失敗後,基本都去沿海或發達城市打工,青春都消耗在流水線上了。想吸取知識,並非易事。

但是,今非昔比。

現在只要你打開手機,全世界訊息都可以為你所瞭解,隨時隨地學習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特別是最近幾年爆發式增長的付費學習,可以通過很低的費用,就能聽到各個大師級別老師的課程。

比如,你可以輕鬆聽到,遠在臺灣的蔣勳老師講的美學課程;還有著名的蒙曼老師講的唐詩三百首,以及可以在各個聽書平臺,聽到專門為忙碌的人們量身定製的,20分鐘就把書中精華講給你的各種書籍。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有朋友說,這年頭,你微信裡沒有幾個社群,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出來混的。

的確是,社群是非常好的一個學習方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學習,相互鼓勵,做頭腦碰撞,享受精神的盛宴。而這些線上的社群,不受地域限制。在這裡,生活在小城市的朋友與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一樣,共享同等的學習機會。

我所在的一個學習群,有部分朋友就是來自各地縣市的,比如廣西的龍勝、湖南的懷化等等。其中桂林的一個小夥伴,寫作一個月的收入,已經超過她在當地的工資,日子過得滋潤又充實,關鍵是還有滿滿的成就感。

前段時間幾個農村大媽利用追熱播劇,寫爆款文章,月收入過萬的新聞,更是告訴我們,你只要有想法,地域是無法限制你能力的。怕就怕在,你把所謂的“小地方”當作自己懶惰的藉口。

同理,如果你深處大城市,每天只低頭看自己腳下一畝三分地,抬頭看到的也是井頭上方的巴掌空間,那你也只是換一個地方睡覺而已。因為這個城市任何精髓的東西都無法為你個人價值加分。

所以,不管你身處何地,你在做什麼,和誰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04

有一句話說:“你永遠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認知。”

這句話很殘酷,但這就了是現實。

你從未知道有饅頭的存在,怎麼可能有想吃饅頭的慾望;你未曾站在山頂,又怎能知道遠處風景究竟是什麼模樣。

如果曾國藩不來北京見識到那麼多大家學者,又怎能立下“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目標,成為大家爭相效仿的一代聖賢?

如果身處桂林的小夥伴,不積極藉助互聯網學習寫作,打破地域的限制,也不可能拿著比當地工資還高的稿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這不是他自謙的話,而是當一個人在不斷求知的路上,知道得越多,發現不知道的東西也越多,因為學無止境。

小說《在輪下》裡寫道:“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決定你視野大小的,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還是……

所以,不管是你深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你需要做的就是緊跟時代的潮流,打破各種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去和你想成為的人鏈接,不斷學習,精進自己。

歌德也說過:“如果你要指點四周風景,你先要自己爬上屋頂。”他的意思是,只有站在頂端,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

而這個頂端,不在大城市也不在小城市,而在你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