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教育機器人別好心做壞事


小心,教育機器人別好心做壞事


文|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近日,國內某品牌的教育機器人廣告,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廣告中,小孩子問了他爸爸幾個問題,但他爸爸的回答都是要他去問機器人。

帶著好奇的心情,去翻了翻其他品牌的廣告,80%以上的品牌在內容表達上基本一模一樣,可這類“甩鍋”式的教育機器人廣告真的合適嗎?

別讓機器人磨滅了孩子本性

之前在某平臺,正好看到過一個關於兒童教育的案例,在小孩咿咿呀呀還不會說話時,他喜歡用手去指,如果此時家長耐心的告訴他這是什麼,是用來幹什麼的,小孩會指向更多的東西,因為家長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他渴望瞭解不認識的東西。而如果家長在孩子指向一個東西時,選擇不會答或回答很簡短,慢慢的孩子就會失去他的好奇心,之後不管遇到什麼不認識的東西他都不會去問。

同樣的道理,在使用教育機器人方面,如果都像廣告中一樣,家長都讓孩子去問機器人,會產生什麼結果?

首先,孩子的問題可能會“難倒”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的“智商”目前被嚴重高估,它不是全能,其實說白了教育機器人就像一個功能更多、問題儲備量更豐富的智能音箱,但面對孩子各種天真的問題,人有時候都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何況是一個機器。

其次,當家長都像廣告一樣教育自己的小孩,長期不回答他們的問題,小孩們也將不會再發問。在兒童階段父母等家庭人員無疑是小孩的唯一溝通渠道,當他們失去與父母的對話後,機器人會成為他們僅剩的溝通對象,但鑑於兒童表達不會很清楚,機器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而不會進行交互,他們的好奇天性也很可能會隨之磨滅。

最後,教育機器人給出的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教育機器人市場目前處於“野蠻生長”狀態,產品價格、質量差距巨大,很多質量差的產品連1+1都會答錯,而小孩對於一個問題的認知一旦形成便很難更改,想要藉助教育機器人來幫助小孩寓教於樂說實話還早了點。

對於機器人作用於小孩身上的影響,來自德國和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專門展開過一次測試,他們模仿波蘭心理學家Asch於1951年的一個實驗,測試對象選擇了一批成年人及一批小孩。測試的內容是,測試者給出一個答案相對明確的問題後,機器人會故意回答錯誤選項,再看人類成年人和小孩如何作答。測試結果顯示成年人基本不會受到影響,而小孩的易感性十分突出,他們非常相信機器人的選擇,很多都會選擇機器人給出的錯誤答案,哪怕自己原本的選擇是正確的。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沒有機器人干擾下小孩的正確率可以達到87%,而在機器人介入後,正確率下降到了74%。

所以,對於小朋友的教育絕不能像各種教育機器人廣告一樣,完全依賴於機器人,特別是當小孩和機器人獨處時,他們獲取答案的來源僅僅且只是機器人,哪怕是錯誤答案,他們也只會跟著選擇。

當孩子更願意親近一個機器人時,該如何是好

近日智能相對論佘凱文也與身邊的朋友討論了下關於教育機器人的問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被提出,就是“當陪伴小孩最多的是機器人,而機器人成為小孩的精神支柱時,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雖然不是由機器人引發的,但確實可能成為現實。在生活中,很多小孩視自己的一個玩具、一件衣服或根本不屬於他的一件東西為禁臠,但那還是一些“死物”,更何況是一個能與其“交流”的機器人。當然不能一概認定教育機器人會造成這種現象,但是凡事都有那個“萬一”。

為了防止這個“萬一”的發生,在討論時就有人說他絕對不會給自己兒女購買類似的機器人產品。

那麼使用機器人來接近並治癒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結合目前國內的實際情況,人們將自己鎖在了一間間鋼筋水泥之中,自己不去與鄰里交往的同時,也限制了孩子們的玩耍空間,加上很多小孩從小就是由爺爺奶奶們陪伴成長,使得他們越來越孤僻。

市面上也有很多專門針對自閉症兒童研發的智能機器人,例如,今年盧森堡大學的一個衍生公司研發了一款名叫QTrobot專門針對自閉兒童的機器人,他們通過測試研究發現,當自閉兒童與機器人在一起時會明顯增加兒童的注意力和參與度,減少了他們焦慮和破壞行為。

這看似能很好的解決兒童的自閉問題,可或許會引起另外的現象。關於這個問題,專門詢問了暨南大學的心理學老師劉老師,從心理學上來說,使用外物介入的方式治療自閉兒童,一般情況下就是讓自閉兒童形成精神寄託,但若是由於大腦或生理激素造成的自閉,機器人的介入也完全不會有效果。

而當機器人成為孩子的精神寄託之後,還會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上文有提到過,孩子會對機器人盲目信任,會影響孩子自己的判斷思考能力,從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並且種情感寄託的形成是在兒童時期產生,隨著他長大,這種不健康的精神寄託將會導致他與外部世界格格不入。

並且劉老師指出,還有一個現象也需要注意,在人類心理師治療自閉兒童的過程中,產生過許多兒童在面對自己的治療師時是放鬆且願意交流的狀態,而一旦面對其他人,又回到自閉狀態。

如果這個現象同樣在機器人身上發生,後果還將嚴重得多,因為機器人沒有情緒、無法判斷,即便自閉兒童出現一些錯誤的言語或行為,機器人根本沒有辦法即時糾正。

面對質疑,教育機器人該如何自處

隨著二胎政策的釋放,每年將有500萬-600萬的新增出生人口,其背後是2000億的消費市場。而兒童消費在中國家庭消費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目前,有數據顯示國內教育機器人市場規模已接近10億元,中國市場也被認為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

但問題也十分嚴重,目前市場上的教育機器人除了外形不同,基本功能都很雷同,產品價格、質量差異也非常之大,即便消費者想買也根本不知道如何選擇,而這些都還只是次要問題。

主要問題是,如何打消父母認為教育機器人會給孩子帶來各種的負面影響。像目前市面上的一些高端交互類機器人,例如亞馬遜的智能音響、微軟的聊天機器人,都出現過一些莫名其妙聲音,像是怪笑或是種族歧視語言,在成人客戶面對這些問題時都會不知所措,而教育類機器人的用戶群體都是小孩,當類似問題在他們身上發生時極有可能會使他們產生心理陰影。

所以教育機器人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就目前而言教育機器人完全沒有能力獨立照顧小孩的生活學習,教育機器人的定位應該是作為家長輔助子女進行生活和學習的一個工具。

就像電腦、pad或手機一樣,單獨讓孩子自己使用,他無法分辨哪些信息是對的哪些信息是錯的,需要家長幫其過濾,教育機器人同樣需要。

而教育機器人廠商需要為教育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做出正確、積極的引導,第一件事就是更改自己的廣告或標語,將那些極具誘導性的像“孩子自己就能學習”、“孩子的學習再也不用我操心了”之類的通通撤銷,因為完全不現實。

並且無論是廠商還是家長,都必須清楚的認識,讓小孩與機器人交朋友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像一些廣告中描述的那樣“再也不用擔心小孩沒朋友了”之類的,那就是大錯特錯。

人與機器人的交流永遠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畢竟目前我們生活的社會,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而不是人與機器人。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