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年後回來,公司員工先後離職,我該怎麼辦?


HR:年後回來,公司員工先後離職,我該怎麼辦?


寫在前面:

幾天前,我約了一位正在做保險的老友來家裡聊,想了解一下給孩子買保險的事。從職業素養來說——透過老友的朋友圈——發現他是個很有意思&很厲害的保險員。作出“很厲害”的判斷,是基於他“很有意思”。

他的自我宣傳沒有任何套路,不按一般的“風險成本+危機刺激”那套賣保險說辭來,而是對於他所銷售的保險產品本身的各種深度剖析和辛辣自嘲。他的產品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雖然他本身就是個很有趣的人。

見面聊過以後,進一步證實了我的看法:他有自己的東西。他已經從本公司的產品體系中走出來,可以從本質上分析任何一種保險產品。在吃透產品體系之後,他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有意思的、一說就懂的保險知識。

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不以信息不對等來達成交易,就是一定讓客戶完全瞭解自己投保的產品包括各種可能出現的貓膩。這個態度非常關鍵,他的整個知識體系由此產生了支撐點,也贏得了包括我這樣事事存疑之人的信任。

他拿出一張紙一邊比劃一邊說著:“你剛才問我資料?入職三個月的新人會給你好幾份資料看到你暈,然後他也講不清楚;入職一年以上的人會給你照著資料講產品了,但是很多東西他不會說,一是他還沒吃透,二是他有所保留;那麼像我這樣的保險員就只有一張紙,上面什麼都沒寫,等我寫完講完了,你就明白了。”

這種自信讓筆者曾經有一次和某公司s董事面談時的情景~

大多數時候,離開一般認知是需要冒險的,但是在人們熟悉了陳腔濫調之後,你的認識就會是亮點,也許就是你能迅速解決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的關鍵。當時我對於s董事的公司的判斷是:幾十人的團隊搞6大模塊,就是自己把自己搞暈,對於如何在三個月內從無序轉變為規範,其實就做好2點:招人和留人。

HR:年後回來,公司員工先後離職,我該怎麼辦?

人力資源在我國最早被稱為人事。單就人事部的功能而言,基本上只有招聘,因為當時人力資源市場還是買方市場,對於爭奪勞動力這件事沒有競爭。而現在公司註冊的數量逐年都在翻翻,公司成立的速度、需求人才的缺口,相比於人才進入職場的成熟期要快得多得多。所以才有華為、騰訊等大公司對知名高校的信息化專業“整鍋端”的現象。人事部走上人力資源部的正規之後,所有的工作——也就是除了招聘以外的5大模塊——所做的事情目的只有一個:留人。

對於發展初期的企業來說“培訓、績效、規劃、薪酬、勞動關係”要分成塊,就只有一個結果:都做不好,人留不住。

S董事對我坦言,他需要一整套的東西,即使在他本人不在公司還能運行的。我詳細瞭解之後回答,雖然我們談的是制度體系,但是我們的問題是人的問題,我無法給他推薦一個他滿意的人選,因為他要的東西人家做不到,就好像誰把裡皮推薦給中國男足一樣,感謝中國男足,可以讓我說清楚很多問題。

那次談話之後不到一個月時間,他公司的HRD和HRM相繼離職,還帶走了行政總監和行政經理,他的體系建設又回到原點,據說這樣的“建設”持續了一年……

這裡我們暫時不聊6大塊,回到我之前說的兩點:招人和留人。這兩點最基礎的人力資源工作,是企業人才建設的核心,也是一個企業從初創到穩定發展的關鍵,而6大塊是在組織結構相對完整之後,化整為零的人力資源管理。招人的問題,待到明年花開時我們可以聊聊,在離職季我們聊聊留人。說到留人——讓我先哭一會兒——請休息十秒鐘……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為什麼我給它加了個引號,因為在留人這件事上,亡羊補牢我們都知道,但重點是到底晚不晚?什麼時候不晚?

做好了管理的企業什麼時候都不晚,沒做好管理的企業,在員工萌生去意的時候就已經晚了。那該怎麼樣做好員工管理?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員工清晰自己的工作內容,制定工作內容細節上的標準,教會員工如何獨立完成。人力資源系統中,崗位說明書是這步內容的載體。

不少公司都做了崗位說明書(雖然這個東西很基礎,仍然不提倡初創公司做,公司起步時必然一崗多職)需要指出的是,太細的東西沒有用,做不到;太概念化的東西也沒有用,把標準做出來即可。同時,告訴員工在入職以後不要胡思亂想,完成自己的工作內容,達到標準,做到了,就是一名合格的員工。

企業在招聘開始就在評估一位員工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與此同時,新員工也開始評估企業是否符合個人的需求。員工剛入職時的心態是力求表現得到肯定,這個時候員工態度相對積極,所以在第一步我們做教練的時候,目的是讓員工有一個放鬆的心態按照標準去完成工作,在尊重員工的基礎上對員工的工作提出要求。

第二步,當員工具備獨立完成本職工作的能力之後,接下來管理者的角色應該迅速從教練轉化為良師益友。

可以獨立完成的事,為什麼沒有完成?可以做好的事,為什麼沒做好?出現諸如此類員工的異常狀態,是管理者需要重點關注的事。而這裡關心的重點是員工,而不是事務(事很簡單,人很複雜)本身。假如員工得到了直屬領導的關心,又有誰不想把事情做好?

相信員工,相信員工做錯了事絕非出於本意,這時他心裡惶恐,本能反應是自我保護的辯護,假如管理者今天能不以此追究,仍然表現出友善和信任,員工一定會心悅誠服,管理者的領導力由此而來,得人心是最可靠的領導方式。不追究員工一時之失,而胸懷整個企業的發展,幫助員工越來越好,以此實現企業的越來越好,這樣的領導力令人神往。

然而在第二步領導力建立的過程中,管理者易出現的管理問題就是:平時關心員工太少,員工做事管得太多。這個時候員工出現的問題,和能力(職場能力這個概念太需要辨偽去妄,有機會我們開專題聊)沒有關係,幾乎全部可以歸結為心態問題。及時發現和疏導員工的情緒,是當代管理者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做好了這第二步,離職面談的留人,就有了30%把握。是的,目前有了30%,但是這個幾率比入職率高出多少,同行們可以心領神會。

HR:年後回來,公司員工先後離職,我該怎麼辦?

第三步,做好平時的員工動態管理,是為績效溝通做準備,請做好定期的績效溝通。

關於績效溝通,和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案例,基本上按照這個模式都可以:

經理友好邀請員工A到辦公室談話

經理:今天要表揚你——你之前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好不好,員工自己心裡清楚,說“好”體現出友好和尊重),目前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A:謝謝經理,之前我一直擔心別出什麼岔子呢,我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

經理:你是有經驗的員工,你覺得在……方面(員工A績效方面表現不好的地方),怎樣做會更好,我需要你的建議。

A:在……方面,我覺得……會更好。(員工開始自省,並述說想法)

經理:很好!你說的……(員工可操作的合理建議)可以照辦,另外……方面(員工沒做到的地方),你覺得……這樣做(管理者改善績效的具體做法)怎麼樣?(接下來會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A肯定:我之前也想過,沒想到可以這樣處理,我以後會照此執行,謝謝經理!

A否定:我之前也想過,不過在……方面行不通(員工出現困難)

經理:你覺得怎樣做可行?(接下來會得到有方案或無方案的回到)

A有方案:……如此這般,可以做好。

經理:好,就按你說的辦(大方向不錯即可,細節可以討論)。

A無方案:抱歉經理,我還沒想好。

如果管理者有可行的方案現在是做績效指導的最佳時機。如果管理者暫無方案:

經理:沒關係,我們都回去想一想,明天X點鐘,我們在這裡討論,可以嗎?

績效溝通結束。

績效溝通的目的是使員工心裡時時有目標,可能不限於某些數據的達標,即便能改善,就是有成效,就可以表揚,再溝通。員工心裡有目標,並且得到了領導的幫助,可以產生歸屬感和使命感。

好的績效溝通,對於企業和員工的需求是一個共贏的事情。不好的績效溝通,則會成為雙方發洩情緒的災難,解決不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處主導地位,應該為績效溝通的結果負責。

做好第三步,離職面談的留人,企業做好了自己能主導的50%,誠意滿滿,其餘50%的離職原因,才真正是員工的“個人原因”。

管理沒有捷徑,但是有方法;留人沒有捷徑,要看平時的管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不晚的是:可以從現在開始做好管理,花時間去關心員工;晚了的是:準備離職的員工,已經無心建立團隊關係。

即便如此,不妨祝福彼此:“門外飛雪君且住,煮酒一壺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