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促兩地電影業共繁榮——訪香港特區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 2018年8月18日,“中國內地電影展──合拍電影回顧 2018”在香港大會堂揭幕。圖為主禮嘉賓中國電影代表團團長李前寬(左四)、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左七)及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左八)和其他嘉賓在開幕典禮上合影。

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雲激盪,中國內地電影也在這個波瀾壯闊的過程中,逐漸告別過多的政治屬性,更多地聚焦商業和藝術屬性,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也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藉此,本刊記者專訪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講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內地和香港電影業優勢互補共同繁榮,攜手並進國際市場的恢弘曆程。

兩地電影優勢互補、相互影響

回憶40年前內地的電影,馬逢國意味深長地說,那時內地電影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電影還是計劃經濟年代的文化產品,電影製作也是學習蘇聯的模式。

出生於1955年的馬逢國,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在電影界有著多年的從業經驗,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負責人之一,曾經監製及出品多部包括《最後的貴族》和《秋菊打官司》在內的經典電影。馬逢國現任香港特區電影發展局主席,也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組別議員。

相比起改革開放之初內地電影題材和製作的嚴謹,馬逢國說,那時候香港電影非常講究靈活性、多樣性、開放性,也正因為如此,內地和香港電影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顯得格格不入。那時香港電影題材和製作的靈活性對內地電影有著很大的衝擊和刺激,內地電影主要是向香港電影學習和模仿,這種影響有利於促進內地整個電影體制的改革。

但與此同時,馬逢國指出,隨著內地經濟的逐步開放和發展,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的影響,逐步變成了在內地電影市場化和普及化過程中發揮另外一種作用。一方面在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不斷影響的同時,反過來內地電影認真的題材和嚴謹的製作,也讓香港電影水準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從長遠發展來說,內地由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沉澱,對香港電影無論是在題材創作上還是藝術性來說,都有著很重要的借鑑作用及很大的提升作用。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 2018年10月2日,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圖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左一)、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左七)和其他嘉賓合影留念。

馬逢國說,過去可能是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影響大一點,但未來得益於內地電影市場的規模,香港電影必須向內地電影市場靠攏,向受眾靠攏。這個過程,也是香港電影界進一步瞭解和認識祖國,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過程。

馬逢國認為,由於內地電影市場的改革、電影體制的改革,內地電影起飛得很快,尤其在合拍片領域大放異彩。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為了促進中日友好合作,兩國導演共同編導,聯合攝製了《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開創了合拍片的先河。緊接著,中國與意大利、英國聯合攝製的《末代皇帝》更勇奪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個獎項。接下來,隨著《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落實,大批香港電影工作者北上,為內地電影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比如《紅玫瑰白玫瑰》《周漁的火車》《唐山大地震》等,都可以窺見兩地資源融合碰撞的火花。

現在是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期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就在這一年,內地電影銀幕數量突破55,600塊,躍升全球銀幕數目第一;從票房數據看,在去年上半年,內地電影市場就取得了320億的驕人成績,已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電影市場。

對此,馬逢國指出,海外的華人電影人到了內地都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所長,加上內地電影界原來已有的雄厚實力,拍出了相當多的好片,再造了中國電影的輝煌,而且市場釋放的能量也非常龐大。因此,將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整體推到一個歷史新高,而且每年都以差不多30%的速度在增長。

馬逢國直言,現在是中國電影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期,但與此同時,因為內地電影發展得太好,也對香港本地電影造成了壓力,很多香港最優秀的電影人,無論是幕前幕後,紛紛都跑到內地去開拓他們新的天地,甚至把一些原來香港的電影投資者也吸引過去。馬逢國無奈地說,這好像有一點掏空了香港電影原來的實力,因為香港本身也不是很大。

但馬逢國對香港電影一如既往地充滿信心,相信如果香港電影界能夠把年輕一輩電影人重新培育起來,接好班,往後香港電影還是可以充分發揮獨特的優勢。馬逢國認為無論是跟國際接軌,還是開放的創作氛圍,都是香港的強項,而且在電影製作技術上面,香港也有著創新的傳統。所以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是中國電影很特殊的一個篇章。

馬逢國進一步指出,從整體來說,香港電影跟內地電影可以同步發展。因為隨著內地電影市場越來越龐大,香港電影界一方面可以通過合拍的管道進入內地市場,這給香港電影界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另外一方面,香港電影界也要很踏實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利用自己既有的優勢,創作出有特點的電影,如此一來就等於豐富了中國電影的整體佈局。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 2018年4月22日,香港特區立法會聯席事務委員會結束粵港澳大灣區職務訪問。圖為訪問團乘坐由廣州南站開往深圳福田站的高鐵,體驗時速近300公里的高鐵旅程。前排左一為馬逢國。

與此同時,馬逢國指出,伴隨改革開放,內地電影市場對香港電影是在逐步地開放,但一直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影響了香港電影進入內地。香港電影人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一直都很想進入內地市場,但由於要符合內地市場準入的一些要求,有時候他們只能放棄自己的特點,用符合內地的一套規則來製作電影。這個當然是合規了,但另外一方面,也影響了他們發揮香港特色的創作空間。這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期待在電影方面,國家能降低對香港電影界的准入門檻,使其全面融入內地發展大局。

電影人攜手走好最後一公里

馬逢國說,由於香港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與外界有比較強的溝通和聯繫,而且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國際電影界佔據席位,特別是對於外國文化,香港的氛圍有比較好的認知和寬容度,所以,香港電影在未來可以更大程度地影響內地的電影。現在內地電影市場已經很輝煌了,有了很好的成績;但是目前無論是內地電影,或者香港和內地合作的電影,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進入國際市場,好像差最後一公里的那個路程沒走好。

馬逢國進一步指出,中國電影通過努力,在國際影壇上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這跟我們國家總體的軟實力提升有很直接的關係。國家的軟實力不純粹是電影,但電影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電影有一部分通過展現相對落後的環境,吸引了一些外國觀眾的眼球,那是屬於一種窺探式的、好奇式的探索。那個時候陳凱歌、田壯壯的一些電影,都是這種類型。但當中國出現主流商業電影時,反而跟西方市場有很大的脫節。因為我們的電影主要是鎖定中國觀眾,未來應該通過鎖定中國和外國的觀眾都喜愛的題材來進行一些探索和實踐。如果這能夠取得成功的話,我們在國際影壇才會有一個比較踏實的位置。在這方面我們不缺乏題材,但缺乏懂得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懂得跟外國觀眾溝通的手段和認知,而做好這些卻不是那麼容易的。

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馬逢國也曾經在全國人大提過,希望僱傭一些外國主創人員,嘗試把一些好的中國題材用西方觀眾喜歡的方式進行創作。這個實踐其實外國人已經在做,也有成功的經驗,比如動畫片《花木蘭》《功夫熊貓》。

馬逢國也特別強調,這個挑戰越來越迫切了,要儘快去做。最近的貿易戰,也跟我們文化軟實力落後有一定關係,我們缺乏文化方面的話語權。所以,電影人應該加把勁,努力一點,用一種世界觀眾能夠接受的方法,把中國故事講好。

(圖片提供: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