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 2018年8月18日,“中国内地电影展──合拍电影回顾 2018”在香港大会堂揭幕。图为主礼嘉宾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李前宽(左四)、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副部长朱挺(左七)及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左八)和其他嘉宾在开幕典礼上合影。

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激荡,中国内地电影也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逐渐告别过多的政治属性,更多地聚焦商业和艺术属性,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藉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内地和香港电影业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携手并进国际市场的恢弘历程。

两地电影优势互补、相互影响

回忆40年前内地的电影,马逢国意味深长地说,那时内地电影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电影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文化产品,电影制作也是学习苏联的模式。

出生于1955年的马逢国,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在电影界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曾经监制及出品多部包括《最后的贵族》和《秋菊打官司》在内的经典电影。马逢国现任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也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立法会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组别议员。

相比起改革开放之初内地电影题材和制作的严谨,马逢国说,那时候香港电影非常讲究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也正因为如此,内地和香港电影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显得格格不入。那时香港电影题材和制作的灵活性对内地电影有着很大的冲击和刺激,内地电影主要是向香港电影学习和模仿,这种影响有利于促进内地整个电影体制的改革。

但与此同时,马逢国指出,随着内地经济的逐步开放和发展,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影响,逐步变成了在内地电影市场化和普及化过程中发挥另外一种作用。一方面在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不断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内地电影认真的题材和严谨的制作,也让香港电影水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长远发展来说,内地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沉淀,对香港电影无论是在题材创作上还是艺术性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及很大的提升作用。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 2018年10月2日,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参观香港文化博物馆“数码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展览。图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左一)、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主席马逢国(左七)和其他嘉宾合影留念。

马逢国说,过去可能是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影响大一点,但未来得益于内地电影市场的规模,香港电影必须向内地电影市场靠拢,向受众靠拢。这个过程,也是香港电影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祖国,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的过程。

马逢国认为,由于内地电影市场的改革、电影体制的改革,内地电影起飞得很快,尤其在合拍片领域大放异彩。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为了促进中日友好合作,两国导演共同编导,联合摄制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开创了合拍片的先河。紧接着,中国与意大利、英国联合摄制的《末代皇帝》更勇夺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个奖项。接下来,随着《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落实,大批香港电影工作者北上,为内地电影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比如《红玫瑰白玫瑰》《周渔的火车》《唐山大地震》等,都可以窥见两地资源融合碰撞的火花。

现在是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期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就在这一年,内地电影银幕数量突破55,600块,跃升全球银幕数目第一;从票房数据看,在去年上半年,内地电影市场就取得了320亿的骄人成绩,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

对此,马逢国指出,海外的华人电影人到了内地都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所长,加上内地电影界原来已有的雄厚实力,拍出了相当多的好片,再造了中国电影的辉煌,而且市场释放的能量也非常庞大。因此,将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整体推到一个历史新高,而且每年都以差不多30%的速度在增长。

马逢国直言,现在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但与此同时,因为内地电影发展得太好,也对香港本地电影造成了压力,很多香港最优秀的电影人,无论是幕前幕后,纷纷都跑到内地去开拓他们新的天地,甚至把一些原来香港的电影投资者也吸引过去。马逢国无奈地说,这好像有一点掏空了香港电影原来的实力,因为香港本身也不是很大。

但马逢国对香港电影一如既往地充满信心,相信如果香港电影界能够把年轻一辈电影人重新培育起来,接好班,往后香港电影还是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马逢国认为无论是跟国际接轨,还是开放的创作氛围,都是香港的强项,而且在电影制作技术上面,香港也有着创新的传统。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是中国电影很特殊的一个篇章。

马逢国进一步指出,从整体来说,香港电影跟内地电影可以同步发展。因为随着内地电影市场越来越庞大,香港电影界一方面可以通过合拍的管道进入内地市场,这给香港电影界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另外一方面,香港电影界也要很踏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利用自己既有的优势,创作出有特点的电影,如此一来就等于丰富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布局。

改革开放促两地电影业共繁荣——访香港特区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

■ 2018年4月22日,香港特区立法会联席事务委员会结束粤港澳大湾区职务访问。图为访问团乘坐由广州南站开往深圳福田站的高铁,体验时速近300公里的高铁旅程。前排左一为马逢国。

与此同时,马逢国指出,伴随改革开放,内地电影市场对香港电影是在逐步地开放,但一直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影响了香港电影进入内地。香港电影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一直都很想进入内地市场,但由于要符合内地市场准入的一些要求,有时候他们只能放弃自己的特点,用符合内地的一套规则来制作电影。这个当然是合规了,但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们发挥香港特色的创作空间。这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期待在电影方面,国家能降低对香港电影界的准入门槛,使其全面融入内地发展大局。

电影人携手走好最后一公里

马逢国说,由于香港电影在过去几十年与外界有比较强的沟通和联系,而且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国际电影界占据席位,特别是对于外国文化,香港的氛围有比较好的认知和宽容度,所以,香港电影在未来可以更大程度地影响内地的电影。现在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很辉煌了,有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目前无论是内地电影,或者香港和内地合作的电影,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进入国际市场,好像差最后一公里的那个路程没走好。

马逢国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通过努力,在国际影坛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这跟我们国家总体的软实力提升有很直接的关系。国家的软实力不纯粹是电影,但电影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有一部分通过展现相对落后的环境,吸引了一些外国观众的眼球,那是属于一种窥探式的、好奇式的探索。那个时候陈凯歌、田壮壮的一些电影,都是这种类型。但当中国出现主流商业电影时,反而跟西方市场有很大的脱节。因为我们的电影主要是锁定中国观众,未来应该通过锁定中国和外国的观众都喜爱的题材来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如果这能够取得成功的话,我们在国际影坛才会有一个比较踏实的位置。在这方面我们不缺乏题材,但缺乏懂得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懂得跟外国观众沟通的手段和认知,而做好这些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马逢国也曾经在全国人大提过,希望雇佣一些外国主创人员,尝试把一些好的中国题材用西方观众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个实践其实外国人已经在做,也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

马逢国也特别强调,这个挑战越来越迫切了,要尽快去做。最近的贸易战,也跟我们文化软实力落后有一定关系,我们缺乏文化方面的话语权。所以,电影人应该加把劲,努力一点,用一种世界观众能够接受的方法,把中国故事讲好。

(图片提供: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