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護士”來了!京津滬等6省市試點“互聯網+護理服務”

2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確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試行“互聯網+護理服務”。

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介紹,“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聚焦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6個試點省市是人口較多、老齡化較嚴重,“互聯網+”管理和政策方面都比較成熟的地區。

北京提出服務前患者需接受綜合評估

按照計劃,6個試點省份應於2月25日前向國家衛健委報送實施方案。

記者從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北京前期已發佈相關文件,試點方案正在制定,“這件事上,依法依規執業的問題是首位的,先是規範,然後才是發展。”該負責人稱,目前打算在朝陽區進行試點,也正在向其他區徵求意見,如意願強烈、條件成熟也可納入。

北京提出,醫療機構是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的服務主體,想要開展該服務,需要醫療機構、信息平臺、從業護士三方具備資質。醫療機構需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向發證機關申請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登記後可在發證機關轄區範圍內開展。而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不良執業行為記錄的護士不得提供居家護理服務。

哪些項目可以做?以安全、必要、有效、醫療風險低、易操作實施等為原則。經專家論證,北京制定了《北京市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項目目錄(2018版)》,其中列入了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導尿管留置更換、壓瘡護理等需求量較大的服務,也有母嬰護理、灌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內容。

不過,並不是有需求就能實施。醫療機構提供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前,要對患者的護理需求、健康狀況、既往史、家居條件等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明確告知患者服務內容、流程、雙方責任和權利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等,簽訂知情同意書。

其中,如涉及藥品,需有在北京醫療機構註冊的醫師在北京市醫療機構開具的處方且經藥師審驗合格。不得涉及含有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等特殊管理藥品。

上海、浙江正制定詳細實施方案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正在制定詳細方案。

對患者普遍關心的醫療安全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將探索限定上門服務的項目,選取可靠的醫療機構進行合作,來控制風險。具體服務項目仍在研究,但已基本確定,主要提供安全性高的服務項目,如家庭褥瘡護理、中風等康復護理。

上門打針、輸液的品種也將加以控制,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的品種如青黴素、抗生素等,都將排除在外,“絕對的無風險是不現實的,但是通過限定服務項目,應該可以說風險可控。”

該負責人同時透露,上海正在制定辦法,以進一步規範醫護上門服務,“醫院的全職護士在非工作時間是否可以出去上門服務?出去服務承擔什麼法律責任?這些都是試點中要解決的。”

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正在抓緊時間研究、推進,讓試點政策儘快落地,並達到醫患雙方都滿意的效果。對於網約護士收費問題,其表示還要和醫保等相關部門銜接,需要一定時間。

【焦點1】

新規出臺後,將帶來什麼改變?

服務提供主體必須為醫療機構

記者注意到,此前已有互聯網醫療企業推出手機APP,提供護士上門服務。

試點方案制定參與者、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暨中日醫院遠程醫療中心主任盧清君認為,網約護士服務讓醫患互動變得更方便,特別是對長期臥床的慢性病人有很大幫助。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部分患者行動不便,如果每次複診、換藥都去醫院非常艱難,對於週期性的重複護理,護士上門服務將極大方便患者。另外,護士上門有可能會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慢性病患者的監護也有好處。

一位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告訴記者,試點方案的出臺有些“意料之外”,畢竟相比於熱鬧的互聯網醫療,醫護上門並不是一個熱門的領域。

盧清君認為,在網約護士還未成氣候之際提前出臺規範,是為了讓這一新業態有法可依,“試點方案把網約護士的應用場景限定得非常具體了,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開。”

按照試點方案,今後提供網約護士服務的主體必須是醫療機構,而且要在試點地區內經衛生主管部門批准後,拿到試點許可,才能提供服務,現有互聯網企業自己開辦的“護士上門”業務將受到很大影響。

“對企業來說,不再是做個APP就能提供服務;對患者來說,不再是網絡上填一張申請表就可以預約護士上門。”盧清君說。

【焦點2】

患者醫療安全、護士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患者必須在醫療機構首診

焦雅輝坦言,“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最關鍵的環節是兩個安全的問題。一方面是護士到老人家裡提供醫療護理服務,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另一方面是醫療安全,比如一旦發生了輸液反應,患者的醫療安全如何保障。

北京一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護士上門服務的需求大,風險也大,越是出不了門的老人,護理操作往往更加困難,加上目前醫患關係緊張,醫務人員缺乏很好的保障機制,因此對上門服務態度慎重。涉及到輸液等項目,則要求患者此前在醫療機構輸過液、沒有不良反應等。

對此,試點方案要求,網約上門的護士必須是實體醫療機構派出的註冊護士,應當至少具備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能夠在全國護士電子註冊系統中查詢;試點醫療機構在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前對申請者進行首診,對其疾病情況、健康需求等情況進行評估。

盧清君認為,讓患者先到醫院進行線下首診非常必要,今後通過線下首診,醫療機構可以提前知道護理內容、患者病況,醫護人員也可以在確認患者身份、病情後才上門服務,保護醫護人員人身安全。

【焦點3】

今後會否進一步放寬範圍?

全國推行暫無時間表

按照方案,試點時間為今年2月至12月,除6個試點省市外,其他省份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選取試點城市或地區進行試點。在試點基礎上,形成可複製的有益經驗,逐步推廣。

今年12月底試點結束後,“網約護士”是否將在全國推廣?盧清君認為,這取決於試點暴露出來的問題大小,如果試點出現的問題容易解決,或許明年就能全國推廣。

目前,“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聚焦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現實中,不少孕產婦、嬰幼兒也有上門護理服務的需求。盧清君認為,目前對孕婦、兒童上門護理的管理經驗還不夠完善,兒童尤其是6歲以下嬰幼兒,病情變化非常快,護士發現嬰幼兒病情變化的能力不足,這種情況下放開,需要非常謹慎,“估計不會那麼快放開,逐步探索比較合適。”

現狀

護理人員少 積極性不高

在北京,不少社區醫院已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多年前,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上門為居民提供“臨終關懷”照護;北京協和醫院老年科也與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開展老年緩和醫療合作,為腫瘤及非腫瘤的疾病末期老人提供服務。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為居民提供換尿管、胃管、輸液等服務。

社區護理隊伍如何執行規範化的護理操作?盧清君指出,這需要社區與大醫院之間聯合建立專科護理培訓機制,幫助社區護士提供高質量、合規、適度的專科護理服務。同時,應保證醫護人員參與的積極性,“目前互聯網護理服務還沒有物價部門的定價,如果定價太低,醫療機構沒有興趣參與;如果定價太高,家庭負擔不了。”

北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社區醫務人員上門服務費僅20來塊,印象中十多年前就是這個價。服務費不直接給到個人,因此醫務人員上門可以說是在“靠覺悟”。

護理人員短缺問題也有待解決。另一位社區醫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門服務面向所有居民,但由於人手有限,只對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服務。

盧清君還擔心,互聯網企業不知道哪裡是紅線,可能會涉嫌某些行為越界、護士非法執業的問題。


本文綜合自:央廣網、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