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必讀——儒家人生哲學的幾個基本精神!

儒家的人生哲學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和主體部分。儒家學派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漢唐儒學、宋明新儒學以及現代新儒學等幾個發展階段,許多理論見解和闡釋幾經嬗變,但其基本精神卻貫穿始終,其中包含著儒家關於人生問題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和基本看法。可以說,儒家學說的主體就是關於人的學說,是關於人生及其相關問題的哲學。

下面就跟隨哲學詩畫一起來了解下儒家人生哲學的幾個大的方向,幾個大的核心精神點。

國人必讀——儒家人生哲學的幾個基本精神!

1,高尚的道德覺悟和遠大的志向

儒家人生哲學的確包含著非常豐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例如,關於人生理想和人生志向的問題。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他自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又說“博學而篤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等等。如何確立人生理想以及樹立什麼樣的人生志向,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經常討論的問題之一。在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志於道”“依於仁”中,“仁”“道”“學”等既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志向,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在孔子與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覺悟和人格境界。

梁啟超說:“人之大患,莫甚無恆。一念之明,浩然與聖賢同位,不移時而墮於俗流、墮於禽獸。惟恃志以帥之,然後能貞之以常。”人如果沒有理想和志向,也就失去了人生目標,人生道路上就會缺少克服困難、正視挫折和磨難的信心和勇氣。所以,王守仁指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人生如果沒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無舵之舟、無韁之馬,只能隨波逐流,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最終將一事無成。

現在想想,金錢所造就得的時代不知道摧毀和埋沒了多少青年人的夢想,在現實和利益面前,多少曾經有夢之人、懷揣抱負之人都倒下了,這也算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代悲哀了吧。

國人必讀——儒家人生哲學的幾個基本精神!

2,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學中,所倡導和表現出的是一種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就孔子個人來說,他早年就“志於學”“志於道”“志於仁”,併為其“志”終生奮鬥,始終不渝。即使在周遊列國屢遭冷遇、四處碰壁的情況下,他也毫不退縮,堅信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的正義性,併為之艱苦努力。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有生之年已不能實現時,仍能滿懷“自見於後世”的飽滿熱情,編書立說、授徒講學,寄希望於未來。《荀子·大略》記載的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很鮮明地反映出孔子的這種人生態度。子貢認為人生在世太辛苦,希望能休息休息,孔子說:“望其塘,皋如也,慎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積極進取。

《易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要人們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剛健頑強、積極進取,百折不撓、永不鬆懈,為實現人生目標和理想而努力奮鬥。

儒家認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還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人們是否踐行仁德,以及生活中的成敗進退,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努力、自己選擇的結果。

而孔子之後的大哲人孟子和荀子也對自強不息的精神有所論述。《孟子》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所以,孔子提出“不怨天,不尤人”,並指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一個人,不論成為君子還是成為小人,是個人自我選擇和自我努力的結果。荀子說:“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可見,對待得與失、榮與辱、成與敗等等,乃至人生的吉凶禍福,人們應注重“求諸己”,不假外力,更不應怨天尤人。

國人必讀——儒家人生哲學的幾個基本精神!

3,通過對儒家哲學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三觀,培育崇高的理想

當今時代,無論是經濟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和功利化的問題,人們心理上的和諧與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滿足,有的甚至處於空虛狀態。為此,樹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觀就成為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學無疑是一劑良藥,可以很好地服務於今人。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關於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孫中山推翻帝制以來,理想和志向,成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條,他們為了理想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理想和志向,與孔子所講的“立志”,在具體內容上是根本不同的,我們要學會與時俱進,辯證的運用和發揮。

今天所說的有理想,既包括社會理想、事業理想,又包括生活理想。

——社會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對社會制度和政治結構的期望與設想,也包含著對未來社會基本面貌的預見。

——事業理想或職業理想主要是指人們依據社會分工和個人條件等狀況,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專業的選擇,以及事業目標及其追求。

——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道路,怎樣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矛盾,以及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人生,等等。

社會理想、事業理想和生活理想,這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互為推進的。我們今天所說的有理想,就是既要有遠大的社會理想,正確的事業理想,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理想。

寫在最後的話——

儒家所倡導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態度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應當是一種內在的品質,一種長期的一貫的生活方式,這點我們一定要深刻體會和踐行,不然就會流於對儒家人生哲學的膚淺認識,無法徹底把握儒家哲學的精髓。

朱熹說:“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康有為說:“苟能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為士可至聖人;苟廢於半塗,則前功盡廢。”特別是在艱難困苦的處境中,更應該經受磨難和考驗,自強自勉、積極向上,切不可自暴自棄、半途而廢。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發展史上,那些偉大的創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伴隨著挫折和磨難,那些為人們所敬仰的創業者和對人類作出貢獻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現狀、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人。

這就啟示我們,在漫長甚至苦難的人生過程中,只有具備剛健自強、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理想、獲得事業的成功。

國人必讀——儒家人生哲學的幾個基本精神!

除上述關於理想志向和進取精神的內容外,關於天人關係的問題,即關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獸之別“以及“人最為天下貴”等問題的思想觀點;關於人生哲學的理論根基與基本問題,即理欲關係問題;關於人生哲學的價值原則與道德選擇的價值標準問題;關於生與死的問題,即人生哲學的終極追問與人生價值的追求、超越等問題等等,歷代儒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和見解。這些看法和見解對於我們今天深刻思考和理解人生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對此,我們要加以系統地整理和研究,把儒家哲學中的積極因素和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成分充分發掘出來,為建立適合當今時代要求的人生哲學提供思想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