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電影沒有告訴你:人類星際移民為什麼不使用飛船?

《流浪地球》電影沒有告訴你:人類星際移民為什麼不使用飛船?

此刻是2019年2月9日下午17時,電影 《流浪地球》上映第五天,累計票房已經達到14億人民幣,恭喜《流浪地球》主創團隊,也感謝他們帶給觀眾這麼好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是對小說《流浪地球》的再次創作。主創團隊為了電影的精彩與流暢,為了觀眾更好的觀影體驗,對故事背景一帶而過。這自然影響不了讀過原作的觀眾,不過,對於沒有讀過原作的大部分觀眾,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困惑。這篇文章,我就來說說困惑之一——為什麼要帶著地球流浪?乘坐飛船不行麼?

小說《流浪地球》一共有三個章節: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在第一章流浪時代中,回答了這一問題。

太陽要氦閃變成紅巨星,太陽的氦閃將炸燬和吞沒地球上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而且太陽氦閃將在一段時間內反覆發生,時間長度可能相當於上千個人類歷史。所以,人類在以後的太陽系內無法生存下去,只能向外太空恆星系星際移民。對於移民目標,人類已達成共識,按照人類當時的技術力量,移民的唯一目標時4.3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爭論的焦點在移民方式上。

一部分人是飛船派,當時的飛船可以造得像上海或者紐約那麼大,人類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這些人主張通過計算機中嚴格的數學模型,設計出具有完備生態系統的飛船,乘坐飛船離開地球,開始星際航行,尋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

另一部分人是地球派,他們制定了流浪地球計劃,共分五步。第一步,在地球上建設一萬臺巨大的地球發動機,這些發動機由核聚變供能,利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是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第三宇宙速度,16.7km/s),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後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的軌道,成為它的衛星。整個過程持續2500年時間,一百代人。在此期間,人類將生活在地下城。

最後,地球派戰勝了飛船派。因為人類建造不出比地球更適合的生態系統。半人馬座沒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恆星在850光年之外,按當時的技術需要17萬年才能到達,飛船規模的生態系統連這十分之一的時間也維持不了。只有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態系統,才能使生命萬代不息!

小說原文中有一個玻璃球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情況。飛船派的孩子設計了一個自然課作業,直徑10cm的密封球有三分之二充滿了水,球內的小蝦、海藻、細菌經過基因設計,新陳代謝達到平衡,理論上,只要放到適當強度的人造陽光下,玻璃球這一生態系統就能維持下去。但是,時間過去了十幾天,玻璃球內的生物就死了。小的生態系統,不管多麼精確,也經不起時間的風浪。

於是,流浪地球計劃啟動了。

我想,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除了地球,還能什麼能夠保證35億人的生存呢?流浪地球計劃,既充滿了理性,也保障了更多人的生存權,此為人間大愛。

最後,祝電影《流浪地球》票房大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