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陽”和“小三陽”代表什麼,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20世紀60年代發現了乙型肝炎病毒,直到70年代才命名,並確定“乙肝三系”免疫學上的初步意義。

因為那時對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只是處於開始階段,還沒誕生HBVDNA檢測技術,病毒檢測只能做一些抗原抗體分析。於是發現,一部分仁的“乙肝兩對半”表現為1.3.5(HBsAg,HBeAg和抗-HBc)同時陽性;另一部分人則出現1,4,5(HBsAg,抗-HBe和抗-HBc)同時陽性,為了方便稱呼和記憶,我國醫生把他們起了個俗名,前一種情況叫“大三陽”,後一種情況叫“小三陽”。按照當時的醫學認識水平,原以為“大三陽”較“小三陽”危害大,因此導致很多人直至今天還被這樣的叫法所誤導。

乙肝“大三陽”和“小三陽”代表什麼,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時間飛逝,科學不斷地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HBVDNA檢測技術被創造,發現一部分“小三陽”病毒依然能繼續複製,病理變化依然繼續進展。

以下才應是準確的認識:凡是有人長期攜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無論他是否為“大”或“小”的“三陽”。就應該加測HBVDNA。如HBVDNA陽性就說明仍然帶有乙肝病毒。

更多專業靠譜醫學建議,請微信搜一搜【石榴雲醫by七樂康】(qlk-patie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