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我要參加一個必須帶著書去的聚會,因而在書櫃前站了很久。我相信另外5個人也是這樣的,我們素未謀面。

真的很難選。太生僻的,除了有裝X之嫌和引來一地哈欠,沒有任何好處;太大路貨的,又容易崩人設——所謂博覽群書、通天曉地,敢情看的就是社會人文類著作《知音》和《故事會》?

最終,我還是選了一本,塞進揹包。11月的杭州有點說不清是初冬還是殘秋,尤其有陽光的日子。目的地是西湖東側一座被藤蔓纏繞的老房子,擠在一堆毫無審美情趣的建築中間。

是的,這是一次聚會——“葉偉民寫作”知識星球的線下沙龍,來自江浙滬包郵區的5位星友,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還有最喜歡的書。

所有書選得都很用心,它們作為個人閱讀志趣的名片,一點也不遜色。

《潦草》,賈行家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分享人:@薏如

遇見《潦草》的時候很偶然,正值心浮氣躁、被動培養閱讀習慣的日子,於是這本微博合集式的書就出現在了床頭,成為了不那麼逃避的一本。

每個故事都在163個字裡完成,多數是講北方城市中人們的生活事,真實感人。其中提到的一些場景和人物,”修自行車的門面,會與老主顧攀談的包子鋪夫妻”,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已經很難接觸到了。但這樣一群人確實曾經實實在在、定時定點的出現過,陪伴著我前17年的時光。所以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更像是正在進行時隔幾年後的大型懷舊交流節目,高頻率的於這些記憶建立聯繫。

正如書背面那句“倉促狼狽之際,也獲得一線彼此明白的機會。”年少時因為知覺尚不成熟,冷暖人情疏於體會,所以能借著這本書,透過作者的細膩憐憫,共情人生百態,實在幸運。真誠的推薦給大家。

《李普曼傳》,羅納德·斯蒂爾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分享人:@Jeanny

1987年,在復旦圖書館,吳曉波從李普曼身上找到了夢想的影子。30年後,在去往上海的高鐵上,我捧著ipad體會了這份心潮湧動。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是二十世紀聲名赫赫的專欄作家,是身體力行的社會改革者,也是“美國最偉大的記者”。他曾擁有左右輿論的巨大力量,而如今,他也正引領著新傳學子走上豪情滿懷的新聞之路。

讓我痴迷的是李普曼的青少年時光——尚未嶄露頭角前的生涯已足夠令人豔羨。哈佛大學給予李普曼充分的自由去涉獵文學、歷史、經濟、政治、哲學領域,他孜孜不倦地接受嶄新的領域以構建社會認知。同時,他也急於掙脫束縛,將學識轉化為對現實的挑戰,在實踐中討論改良、喜悅與生命力。

那時,對世界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哈佛風靡一時。這讓我想起何兆武先生談的幸福的條件:一是覺得社會越來越美好,二是覺得自己的未來越來越美好。李普曼這幫熱情洋溢的青年,在對自己和對社會的不斷探索中享受幸福,是多麼振奮人心啊。

《米格爾街》,奈保爾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分享人:@半園園

奈保爾曾說過,“我從我的過去而來,我就得寫我所來之地的歷史,寫那些被遺忘的人。”從《米格爾街》不難看出,這是他的半虛構半紀實的文學自傳。

故事由十七個平行展開的短篇小說編織而成,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帶著少年純真的視角,往事與回憶慘雜在一塊,米格爾街上的人們,既熟悉又陌生地活了起來。我喜歡《米格爾街》的敘述結構,更喜歡他筆下,普通得像鹽一樣平凡小人物的生活。

米格爾街上的人們,有古怪的念頭、有虛幻的追尋、有旁觀者的嘲諷、有漂泊者的宿命。他們處在邊緣地帶,物質生活極其貧困,身份複雜而含糊,靠著荒唐滑稽的事情而消磨時光。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在興高采烈地活著,他們深深地觸動了我,分享給大家。

往昔幽深而奇妙,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條遠去的米格爾街。讀完後,我也像小說中的詩人,看到什麼都想哭。

《局外人》,阿爾貝·加繆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分享人:@薛恆

一個真正對生活冷漠,對世界冷漠,對情感冷漠的人,怎麼會坐在陽臺,看天色的變化,看街上三兩行人走過,直到夜晚,直到星星升起,直到夜燈初亮?

我相信這世界上總有一部分冷漠的人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愛,卻對一切又表現的極度漠然,但是我們是否注意到他的一些細微的舉動呢?比如對大家傳統觀念裡的“怪人”依舊友好,總是刻意留意大家不會注意的地方。我們很難讀到一個人的思想,我們不知道現在在大街上走的人心裡想了些什麼,我們只看到他冷漠的神情,匆忙的腳步,我們很少見到他人的真情流露,我們便說這個人沒有感情。

夏天的記憶,轉過街角的陽光,一個人身上的獨特味道。默爾索教會了我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找到感動,或許將來某天這些記憶也會像潮水一樣湧上我的心頭,溫暖我正在經歷的苦難。

《股票作手回憶錄》,埃德溫·利非弗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分享人:@呂東

這本書寫於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 50歲左右,系統梳理了他傳奇的投資生涯,被譽為投資界的“聖經”。

Jesse十幾歲的時候,在股票號子的嘗試已經為他帶來了幾千美金的收入(想象一下一個初中生一年掙了幾十萬)。經過不斷的碰撞和成長,他一步步從二十幾歲的幾萬美金(放現在能買輛G65了哦)走到1929年做空賺取一億(Cash…)。

客觀存在的成就已經仰之彌高,主觀的極致和純粹就更是引人入勝。Jessie在內心中將這一切視為一場判斷自己對錯的遊戲,不斷尋找自己的問題並修正,最終由藝入道。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細節和片段已經模糊,最大的觸動是它告訴了我,這世上曾有一座不斷嘗試自我超越的高山。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村上春樹

假期想帶本書去遠方?這6本可能靠譜

分享人:@葉偉民

村上寫這本書算是自扒了家底,他的寫作天賦不容置疑,但這裡他並沒有抖,而是更多地去描寫創作歷程中那些偶然、艱辛或奇妙的瞬間。我讀出的意思是,真有某些天啟時刻,只是有些人悟到了,像伸手抓住一個從天空飄然落下的東西。

村上一手寫自己的創作故事,一手自剖對文學的理解,不玄乎,都是樸素的道理,例如書要一本一本讀,字要一個一個寫,他自己每天寫10頁紙,不管有沒有靈感,不多也不少,就像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標題那樣——與時間成為朋友;(寫作是)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

這是一本值得放在觸手可及之地的書,能時常用以驅散那些不知所起的誤解和絕望——即使是天選之人,也沒有容易多少。就像作者說的:“如果沒有寫小說,(我)大概不會受到關注,會極為普通地度過極為普通的人生……一寫便是三十五年有餘。這個事實至今仍然令我震驚。我想在這本書裡表達的,就是這種震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