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我要参加一个必须带着书去的聚会,因而在书柜前站了很久。我相信另外5个人也是这样的,我们素未谋面。

真的很难选。太生僻的,除了有装X之嫌和引来一地哈欠,没有任何好处;太大路货的,又容易崩人设——所谓博览群书、通天晓地,敢情看的就是社会人文类著作《知音》和《故事会》?

最终,我还是选了一本,塞进背包。11月的杭州有点说不清是初冬还是残秋,尤其有阳光的日子。目的地是西湖东侧一座被藤蔓缠绕的老房子,挤在一堆毫无审美情趣的建筑中间。

是的,这是一次聚会——“叶伟民写作”知识星球的线下沙龙,来自江浙沪包邮区的5位星友,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还有最喜欢的书。

所有书选得都很用心,它们作为个人阅读志趣的名片,一点也不逊色。

《潦草》,贾行家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分享人:@薏如

遇见《潦草》的时候很偶然,正值心浮气躁、被动培养阅读习惯的日子,于是这本微博合集式的书就出现在了床头,成为了不那么逃避的一本。

每个故事都在163个字里完成,多数是讲北方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事,真实感人。其中提到的一些场景和人物,”修自行车的门面,会与老主顾攀谈的包子铺夫妻”,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已经很难接触到了。但这样一群人确实曾经实实在在、定时定点的出现过,陪伴着我前17年的时光。所以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像是正在进行时隔几年后的大型怀旧交流节目,高频率的于这些记忆建立联系。

正如书背面那句“仓促狼狈之际,也获得一线彼此明白的机会。”年少时因为知觉尚不成熟,冷暖人情疏于体会,所以能借着这本书,透过作者的细腻怜悯,共情人生百态,实在幸运。真诚的推荐给大家。

《李普曼传》,罗纳德·斯蒂尔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分享人:@Jeanny

1987年,在复旦图书馆,吴晓波从李普曼身上找到了梦想的影子。30年后,在去往上海的高铁上,我捧着ipad体会了这份心潮涌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二十世纪声名赫赫的专栏作家,是身体力行的社会改革者,也是“美国最伟大的记者”。他曾拥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而如今,他也正引领着新传学子走上豪情满怀的新闻之路。

让我痴迷的是李普曼的青少年时光——尚未崭露头角前的生涯已足够令人艳羡。哈佛大学给予李普曼充分的自由去涉猎文学、历史、经济、政治、哲学领域,他孜孜不倦地接受崭新的领域以构建社会认知。同时,他也急于挣脱束缚,将学识转化为对现实的挑战,在实践中讨论改良、喜悦与生命力。

那时,对世界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哈佛风靡一时。这让我想起何兆武先生谈的幸福的条件:一是觉得社会越来越美好,二是觉得自己的未来越来越美好。李普曼这帮热情洋溢的青年,在对自己和对社会的不断探索中享受幸福,是多么振奋人心啊。

《米格尔街》,奈保尔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分享人:@半园园

奈保尔曾说过,“我从我的过去而来,我就得写我所来之地的历史,写那些被遗忘的人。”从《米格尔街》不难看出,这是他的半虚构半纪实的文学自传。

故事由十七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编织而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带着少年纯真的视角,往事与回忆惨杂在一块,米格尔街上的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地活了起来。我喜欢《米格尔街》的叙述结构,更喜欢他笔下,普通得像盐一样平凡小人物的生活。

米格尔街上的人们,有古怪的念头、有虚幻的追寻、有旁观者的嘲讽、有漂泊者的宿命。他们处在边缘地带,物质生活极其贫困,身份复杂而含糊,靠着荒唐滑稽的事情而消磨时光。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在兴高采烈地活着,他们深深地触动了我,分享给大家。

往昔幽深而奇妙,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条远去的米格尔街。读完后,我也像小说中的诗人,看到什么都想哭。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分享人:@薛恒

一个真正对生活冷漠,对世界冷漠,对情感冷漠的人,怎么会坐在阳台,看天色的变化,看街上三两行人走过,直到夜晚,直到星星升起,直到夜灯初亮?

我相信这世界上总有一部分冷漠的人对生活始终充满热爱,却对一切又表现的极度漠然,但是我们是否注意到他的一些细微的举动呢?比如对大家传统观念里的“怪人”依旧友好,总是刻意留意大家不会注意的地方。我们很难读到一个人的思想,我们不知道现在在大街上走的人心里想了些什么,我们只看到他冷漠的神情,匆忙的脚步,我们很少见到他人的真情流露,我们便说这个人没有感情。

夏天的记忆,转过街角的阳光,一个人身上的独特味道。默尔索教会了我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找到感动,或许将来某天这些记忆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我的心头,温暖我正在经历的苦难。

《股票作手回忆录》,埃德温·利非弗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分享人:@吕东

这本书写于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 50岁左右,系统梳理了他传奇的投资生涯,被誉为投资界的“圣经”。

Jesse十几岁的时候,在股票号子的尝试已经为他带来了几千美金的收入(想象一下一个初中生一年挣了几十万)。经过不断的碰撞和成长,他一步步从二十几岁的几万美金(放现在能买辆G65了哦)走到1929年做空赚取一亿(Cash…)。

客观存在的成就已经仰之弥高,主观的极致和纯粹就更是引人入胜。Jessie在内心中将这一切视为一场判断自己对错的游戏,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并修正,最终由艺入道。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细节和片段已经模糊,最大的触动是它告诉了我,这世上曾有一座不断尝试自我超越的高山。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

假期想带本书去远方?这6本可能靠谱

分享人:@叶伟民

村上写这本书算是自扒了家底,他的写作天赋不容置疑,但这里他并没有抖,而是更多地去描写创作历程中那些偶然、艰辛或奇妙的瞬间。我读出的意思是,真有某些天启时刻,只是有些人悟到了,像伸手抓住一个从天空飘然落下的东西。

村上一手写自己的创作故事,一手自剖对文学的理解,不玄乎,都是朴素的道理,例如书要一本一本读,字要一个一个写,他自己每天写10页纸,不管有没有灵感,不多也不少,就像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标题那样——与时间成为朋友;(写作是)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

这是一本值得放在触手可及之地的书,能时常用以驱散那些不知所起的误解和绝望——即使是天选之人,也没有容易多少。就像作者说的:“如果没有写小说,(我)大概不会受到关注,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一写便是三十五年有余。这个事实至今仍然令我震惊。我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就是这种震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