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張遼是如何一戰斬殺太史慈的?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

忠肝義膽嶽老三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太史慈和張遼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但是歷史上他們倆甚至面都沒見過。

在《三國演義》裡,為了突顯張遼,把太史慈在合肥之戰中給寫傻了,居然輕信他人,妄圖裡應外合,結果被張遼發覺,將計就計在合肥城內射死太史慈。

(歷史上太史慈是個用箭高手)

實際上太史將軍早在公元206年就去世了,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張遼大顯神威的合肥之戰發生在公元215年。而歷史上的太史將軍在江東時主要還是跟著孫策混的,他忠義守信,有勇有謀,深受孫策信任。太史慈活著的時候,主要負責江東南方的事務,和他發生衝突的也多是劉表,後來在任上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合肥之戰太史慈寫假了,不過張遼是真的猛。


張遼參與的是第二次合肥之戰,當時曹操主要兵力都在漢中,合肥只有張遼,李典,樂進帶了七千人駐守。

孫權見這是一個染指淮南的好機會,便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

開戰當時,張遼趁吳軍立足未穩,親率八百人直衝孫權軍隊,歷經孫策,孫權的兩朝大將陳武被斬殺(守仁君估計陳武應該就是演義裡太史慈的原型),其它諸將都被張遼沖垮,迅速潰退,幸虧吳軍大將潘璋一馬當先斬殺了退下來的將領和兩個士族,這才迫使吳軍扭頭再戰,穩住陣腳。

張遼的勇猛嚇得孫權急忙離開戰場,跑到一個山包上,他見張遼兵少,就指揮大軍將張遼團團合圍,沒想到張遼左衝右突居然衝了出來,張遼衝出來之後聽見陣中還有自家兄弟,就又返身殺入陣中,來回幾次救人,最終揚長而去。

這一仗就把吳軍士氣打沒了,曹軍反而士氣大漲。後來圍攻合肥數十日不下,吳軍撤退,張遼趁機帶兵追殺,甚至以少量兵力將孫權包圍,多虧東吳各將用命,孫權才得以南歸。

這一仗,張遼威震江東,也叫響了張八百,孫十萬這兩個稱號。

後來張遼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淮南防備孫權,並多次擊敗來犯吳軍,儘管後來張遼病重,孫權依舊非常忌憚。張遼於公元222年病逝於江東,死後備受歷代推崇,位居古今六十四名將。


守仁讀仁


張遼與太史慈皆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不過太史慈卻因早亡令後人多有惋惜,話說太史慈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與曹魏名將張遼有著莫大的關係,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歷史上的張遼與太史慈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

張遼計殺太史慈

張遼計殺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話說孫權自赤壁一戰大勝後,便一直對合肥虎視眈眈,繼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後,孫權終於坐不住了,於是開始率軍攻取合肥。時合肥守將乃張遼也,副將有李典,樂進,此三人皆曹魏名將也。初次對陣時,太史慈便與張遼展開了大戰,然七八十回合過去了依然不分勝負,然正在兩人酣鬥時,魏將李典,樂進突然引軍直接殺向孫權,使得孫權首戰失利。孫權戰敗回營後十分沮喪,這時太史慈前來安慰,併為孫權獻上一計。時太史慈有一親信的故友在張遼賬下當差,太史慈使親信買通故友刺殺張遼,然後與自己的親信裡應外合,殺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張遼謹慎多謀,張遼擒殺內奸後將計就計,將太史慈引入城中時,張遼一聲令下,頓時箭如雨下,吳軍傷亡慘重,太史慈也身中數箭,雖得以逃出,但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歷史上的太史慈與張遼

當然,張遼計殺太史慈畢竟是小說之言,其實歷史上的太史慈並非被張遼計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史慈和張遼究竟是怎樣的呢?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東吳名將也,素以忠勇著稱,本為劉繇部下,劉繇被孫策所破敗走豫章後,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攏殘部繼續抵抗孫策,後被孫策所俘,因孫策誠心勸降,加之感念孫策不忘昔日神亭嶺一戰,故此後誠心追隨孫策,助其平定江東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僅四十歲。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隨孫權攻打合肥。太史慈臨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壯也!

張遼,字文遠,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原為呂布部將,呂布被曹操所破後歸降曹操,此後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功勳。自曹操南征孫權無果後,便委以張遼大任,命其駐守合肥以防東吳,曾於逍遙津一戰大敗東吳孫權,名震天下。據《魏略》記載: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這便是後來所說的“張遼止啼”。

公元222年,孫權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張遼,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時張遼已染病在身,卻依然堅守在一線,於同年擊破吳將呂範,然而張遼自身的傷病也愈加嚴重,不久病逝於江都。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太史慈作為文武雙全忠義無雙的戰將,他的早亡著實讓人感到惋惜,在三國曆史當中被曹操、劉備、孫策同時看中,可以說您太史慈確實是人中之龍,在營救孔融的時候與劉備相識,被劉備極為欣賞,在與曹操相遇後,曹操贈送其“當歸”,意為當歸降於我,在與孫策的相遇中,則是一段佳話,英雄相見恨晚。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參加了合肥之戰,中了埋伏身中數箭,回營後傷重身亡的,在正史《吳傳》中,也沒有記載太史慈具體是怎麼死的,只寫到在孫權統事後,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太史慈。後不久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我個人推斷太史慈作為孫策舊臣,地位極高,可能不在於周瑜之下,因此講吳南的實際最高治理權交予太史慈,在古代南方溼氣大,易發流病,可能是感染了什麼傳染病突然去世了,因為古代人科學發展不高,因此也無法判斷太史慈是怎麼死的,就沒有記載太史慈到底是因為什麼死的。作為人傑,也許老羅想讓他死的更加有價值,就給他加戲了,讓他北上參加了合肥之戰,將軍死則馬革裹屍戰死沙場。

張遼的結局很明確,歷史中明確道張遼晚年參加了曹丕伐吳的戰爭,作為東線主力,張遼奉命屯兵合肥,但不久在合肥病逝,而演義中不知道老羅是什麼意思,讓張遼中了一箭,傷重身亡。

老羅感覺在三國演義中挺喜歡讓人中箭的,我記得徐晃也是病逝的,也讓他捱了一箭,張遼作為曹魏元老,五子良將可謂是一生無憾,而太史慈則比較可惜,因為早逝,事蹟較少,連東吳二十四虎臣都沒有列入。


曹小翔xixi


張遼沒有殺太史慈。這個故事之所以能編出來,是因為孫權太羞恥了。

歷史上的太史慈是病死的,毫無疑問。但是,為什麼民間要讓張遼殺掉太史慈呢?這則謠言的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孫權就是個豬。

三國時期,合肥的戰略意義,僅次於荊州。

這是因為對孫權來說,憑藉長江天險,只要水軍不出毛病,基本上別人過不了長江就被滅掉了。而孫權也堅決不允許世界上有一支可以抗衡東吳的水軍。所以為此他寧可撕毀盟約,滅掉關羽。

然鵝,如果孫權打算把自己的戰果進一步擴大,他就必須要打下合肥,這時候,他的水軍才可以轉化為陸軍,擴大戰果。

反之,如果孫權沒有合肥,那麼孫權和魏國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我打不過你,你打不了我,然後大家和平相處就好。

而曹魏鎮守合肥的武將,正是張遼。

於是,孫權發起了對合肥的進攻。大家可能想象不到進攻合肥有多羞恥:

第一次打合肥:張遼與臧霸主動出擊,打殘了孫權的江西營,抓了孫權的都督公孫陽。

第二次打合肥:張遼好緊張,於是在合肥靠水的地方,修了一個土城,孫權看了一眼,麻蛋,我們東吳是水軍,誰能打陸戰?然後裝模作樣的呆了二十天,撤了。

第三次打合肥:這時候,張遼已經把主力交給曹操打張魯去了。結果孫權帶了十萬大軍攻打合肥,沒治,張遼帶了800人,連夜劫營,殺了孫權一天一夜,孫權全軍士氣低落,敗退。

於是張遼在江東一帶,人稱"止兒夜啼“。

但是,這能說明張遼很厲害嗎?

後來曹丕稱帝,這時候張遼已經死了。孫權一看,哈哈哈哈哈,兄弟們,給我上!

曹丕很恐慌,就問群臣:張遼死了啊,東吳打合肥,我們怎麼辦?

這時候有個武將叫”滿寵“,這人在三國演義裡沒啥名氣,站出來說:張遼當時帶了800個人打退孫權,信不信我帶80個人就夠了?

然後滿寵帶了80個人劫營,打退孫權。

孫權對陸戰的這種戰績,直接讓講三國故事的民間藝人都抓狂了!你™什麼情況,魏國是不是下次帶黃河四鬼來,你孫權也打不過啊啊啊!

於是,為了彌補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只好把病死了的太史慈再從棺材裡拉出來,中了張遼的陰謀詭計,再死一次。


酒騎風


在演義中,太史慈並不是被張遼斬殺的,而是中了張遼的埋伏受傷氣憤而亡。故事出自第53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劇情如下:

赤壁之戰後孫權進攻合肥,和張遼鏖戰日久未分勝負,特調程普前來支援。張遼得知孫權援兵已到,便前來挑戰罵陣。孫權大怒,遂領兵出擊,卻被張遼殺敗,虧得太史慈救駕才得以脫險。

回陣後,太史慈向孫權獻計,說他手下有一人名喚戈定,與張遼的馬伕是兄弟。馬伕因被張遼責罰心懷怨恨,願為內應刺殺張遼。太史慈已讓戈定混入城中,自己願為外應進攻合肥。孫權許之。

不料張遼得勝歸來沒有放鬆戒備,反倒識破了戈定和馬伕的計策。張遼立斬二人,並將計就計,設好埋伏等太史慈入城。太史慈見城中火起,便因軍殺入城中,不料中了埋伏,被亂箭射傷,虧得陸遜和董襲相救才脫險。

回到帳中,太史慈氣憤難當,大呼“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而亡,終年41歲。

但在正史中,太史慈的死和張遼並無關係。

太史慈箭法出眾早年避亂遼東。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時,太史慈受母親之命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後跟隨劉繇和孫策為敵,劉繇戰敗後率部眾歸附孫策,為孫策討平江東立下汗馬功勞。

206年太史慈因病去世,死前疾呼“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而合肥之戰是赤壁之戰後發生的,所以史慈不可能和張遼交手。

赤壁之戰後,張遼奉命駐軍合肥,曾多次大敗孫權,使江東的小孩子只要一聽張遼來了就不敢哭泣。曹丕稱帝后,張遼雖然身染重病但仍然駐防合肥。222年,張遼擊敗吳江呂範後病情加重,不久病亡。

在演義中,張遼則是被丁奉一箭射傷,回到許昌後因箭瘡迸裂而亡。


石頭說歷史


太史慈和張遼都是三國時代最為出類拔萃的將領之一。太史慈為東吳打下半壁江山,張遼為曹操鎮守南方疆土,屢立戰功。而且二者可以說分別是東吳和曹魏集團的外姓第一將。今天我們就來從歷史和文學兩個方面來聊一聊關於這兩位名將的故事。

一、《三國演義》中的張遼和太史慈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獅。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這是羅貫中老爺子對於東吳名將太史慈英勇善戰,浩氣長存的完美概括。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太史慈與孫策因戰而遇,因戰而惜。其君臣之間的知遇之恩,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令廣大讀者為之感慨。太史慈本身英勇善戰的形象,浩浩然然的英雄氣質更是讓人喜歡不已。小說三國演義中,太史慈出場于徐州救急的時候,在這一段的描寫中,作者將太史慈的箭法無雙,槍馬嫻熟描繪的有聲有色,並表現出其仁義忠孝的高貴品質。隨後最精彩的情節出現,孫策在率軍征討江東的時候,與太史慈兵戎相見,二人以武相識,惺惺相惜,在經歷數次大戰之後,君臣得遇,從此跟隨孫策征討江東六郡,打下了後來東吳國家的疆域基礎,可以說是孫策帳下第一將。後來太史慈轉戰南北,在數次大戰中為東吳政權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天妒英才,合肥之戰太史慈因誤信人言,中計兵敗,自己也中箭受傷,後因重傷不治,病逝於南徐,年僅四十一歲。文學記載中的太史慈英勇善戰,箭法無雙,忠孝節義,浩然長存。但作者為了突出張遼的功績,對太史慈在智謀方面有些弱化,所以才導致大多數以為太史慈是張遼所殺。

文遠英才世間稀,吳侯惶惶跳烏溪。江東兒郎多才俊,聞君入吳夜不啼。


張遼,字文遠。在《三國演義》中,最初是呂布手下八將之首,後來曹操擊敗呂布,招降張遼。進入曹營之後,張遼的才能開始顯現,南征北戰,功勳赫赫。成為曹營“五子良將”之首,也是曹魏政權外姓第一名將。在破劉備,徵袁紹,定荊州等戰爭中屢立奇功,後來曹操委派張遼坐鎮合肥,抵禦孫權,在與孫權的數次戰爭中捷戰頻頻,合肥之戰,擊殺孫權親衛宋謙,東吳名將太史慈。更有“張遼止啼”的典故流傳至今。後來張遼長期鎮守合肥之地,堪稱曹營南國柱石。在小說中,張遼死於魏吳廣陵之戰,渡江之時不幸中箭,回到許昌後不治身亡。張遼是《三國演義》中非常飽滿的藝術形象,在原有的歷史基礎上,作者加以修飾,美化等方面的加工,更使得張遼有勇有謀,英勇善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歷史上的太史慈和張遼

大丈夫生於世上,當帶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死乎!


歷史上的太史慈,弓馬嫻熟,箭法精良。得遇孫策之後,助其一統江東六郡。後來總管南方軍務,以鎮東吳後方。是東吳政權名將之首,出世有名,亂世英才。後來因病去世,英年早逝,令人嘆息。陳壽評價:“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也許歷史上的太史慈的故事沒有文學作品中那樣傳奇,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為東吳政權立下的赫赫戰功,足以踏入東漢末年名將之列。太史慈忠孝仁義,知恩圖報的優良品質和浩浩然然的古代俠士之風更加令人傾佩。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與太史慈稍微有些不同,張遼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更高一些。史學名家對其也有著很高的評價。張遼少年時就因為平叛而出名,後來命途多舛,多次奔波,直到遇見曹操後,才開始了自己傳奇的名將生涯。戰袁紹,降昌豨,破烏桓,平叛亂等戰事中屢立奇功,名震天下。尤其是在合肥之戰大破孫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一度成為曹操左膀右臂,晚年帶病出徵,在途中逝世,名將風範,傳奇一生。在唐宋期間紀念古代名將的武廟十哲七十二將中,位列左側第十二位,是列入的三國眾將之首。

以上就是關於太史慈和張遼一生的大概故事,我是小逸聊史,品讀古今史實,探討人生哲理,感謝小夥伴們閱讀觀看,如果覺得小逸說的有道理,求大家動動小手,點點關注!😊


小逸聊史


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名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太史慈之死的具體情況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


回目: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孫權率軍攻打張遼鎮守的合淝。準備利用城中的暗線戈定,夜中打開城門,裡應外合,攻破城池。但被治軍嚴整的張遼臨危不亂,識破了計謀,設下了伏兵。太史慈自告奮勇,去率兵攻城,但上了張遼的當,進入城門,太史慈搶先入城,城中伏兵四起,亂箭齊發,太史慈身中數箭,被部下搶救出來。

敗兵回到南徐後,太史慈傷重不治,臨終前大叫:“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憾然離世。

太史慈一生英勇,把他的戰績列出如下:

做為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的戰績說起來並不算理想。

在太史慈的戰鬥生涯中,他一共有6次展示武力,勝了3次,但其中兩次打的都是無名兵將,還有一次是參與圍毆老傢伙王朗。太史慈共有3次平手:孫策、程普、張遼。

太史慈斬殺紀錄都是無名之輩。

總的來說,太史慈的經歷還是很曲折輝煌的,北海救孔融,大戰小霸王,合淝戰張遼,書寫自己短暫而壯麗的一生。

他平生擅射,箭法十分高明,能離著八十步把敵將的手掌釘在城垛上,真是好箭手。但他最終的結果卻和神箭手黃忠一樣,善射者死於箭下。還有個甘寧,是《三國演義》中射績最好的戰將,也死於箭下。真是令人嗟嘆!


張遼也善射,當年遼東射冒頓,赤壁射黃蓋,合淝又射太史慈。

然而,張遼也沒有逃過這個怪圈。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他也中箭身亡。

回目: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發作迸裂,不治身亡。

張遼之死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導致曹魏在對東吳戰線上始終缺乏重將鎮守,在雙方的對戰中屢屢吃虧。

張遼之死的另一個後果是曹丕立即將第一猛將許禇雪藏起來,從此許禇再無上陣記錄,泯然消失。


饞嘴肥貓鏟史官


歷史版本不同。

三國演義版:

1、張遼殺太史慈,發生在赤壁之戰後,孫曹作戰時吳軍劫營中張遼埋伏,大將太史慈被亂箭射死。

2、演義張遼結局為:曹丕伐吳大敗,張遼保護曹丕撤退,中了徐盛一箭,後身亡。

正史記載:

1、張遼戰太史慈:子虛烏有,未有記載張遼與太史慈對陣,太史慈在赤壁之戰前就病死。

張遼可能不知道吳軍有這號人

2、張遼結局:病死,壽終正寢。



Freestyle少尉


太史慈不是被張遼斬的,正史有說,赤壁之戰後不久病死了,張遼在公元222年得舊病,曹丕親自把他接到行宮治療,剛有好轉就請求返回領地,孫權知道後就派呂範來攻,張遼帶病作戰,擊退了呂範,病情更加嚴重,不久身上十幾處傷口進裂,死了。


神仙半瓶醋854


建議你去閱讀一下‘三國志’,在魏傳、吳傳中找到這兩個將軍傳記,結合這兩篇記載去看這段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