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敢發朋友圈

小時候性子急,去哪兒都要跑著去。在外面跑得多了,難免摔跤。回到家指著傷口跟父母訴苦,父母卻十有八九責備說:“你看你!一點不知道小心,跑步不知道看路啊?”我心想:明明是你們的寶貝兒子受傷了,怎麼反被教訓一頓呢?

類似的狀況接連發生,我小小玻璃心裡的坎兒,也就一直過不去。直到有一次,大人們都不在,我照看弟弟。一轉身的工夫,人沒了。不到十分鐘,小傢伙哭哭啼啼跑回來跟我說:“我剛剛去馬路上玩,一個車開過來,差點把我撞到。”

按理說,我應該安慰他,抱抱他,但我的第一反應竟和父母如出一轍:“你怎麼這麼皮?再有下次看我怎麼收拾你!”弟弟自然如小時候的我一般,委屈地抹眼淚。

但這件事讓我徹底原諒了當初父母的反應。我才明白過來:他們當初發火,不是衝我,就像我發火也不是衝弟弟。甚至可以說,在現實情境中,這種“責備”是種必需,一來能讓我和弟弟長記性,以後注意安全,二來確實不得已,他們又能怎麼辦?難不成要父母責備自己?也不太近人情。在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一句“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完全可以理解。

這時的“責備”是沒有對象的,僅僅是說話者在表達一種心情。

02

這件事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

他人給你的情緒,你不必都接著。別人發火生氣或者對你說不好聽的話,那未必是針對你。有時是宣洩,有時是滿足心理所需,有時受制於種種因素而必須那樣講,有時只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我的一位朋友是個非常優秀的姑娘,直屬上級也非常欣賞她,私下裡以姐妹相稱。可一進辦公室,領導立馬嚴肅冷漠起來,這讓她很不適應。

最“離奇”的一次,是她代表單位去參加某個比賽,領導在辦公室對她說:“你這次好好比,你上次的表現就讓我很失望。”不料剛下班,領導就從後面追上她:“走呀妹妹,一起吃飯去?”

這種事幾乎讓她崩潰,跟我反覆唸叨說:“實在是摸不透她的脾氣。”我笑著勸她,你不需要猜她脾氣,只需要分清楚你們的關係。你不必太在意你們的談話內容,無論她在辦公室跟你說什麼,都不是衝你這個人去的,也不會影響到你們辦公室外的感情。當她再在辦公室對你說些冷話時,你就在心裡告訴自己:她聊的不是天,是關係;她的發火、冷靜、停頓、拉音等,都是“戰術所需”,甚至有點像“演戲”,我不必想太多,執行就行。

越來越不敢發朋友圈

記得剛畢業時,與一位同學吃飯。他進入職場比我早,我就打算向他取取經。他提到一點讓我印象很深:有一種衝突叫戰略性衝突,當它發生時你不要當真,別覺得對方在刻意整你,也不必自責,或過度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有問題。

它只是一種普遍的職場現象,有時候必要的“爭吵”能激發創意,一方必要的“強勢”能推動團隊效率。

這就像甲請乙吃飯。甲問:吃什麼?乙說:啥都行。甲看似很衝地懟了乙一句:老闆,來份啥都行。這時乙才反應過來,趕忙說:給我來份炒餅。

難道從這個情境我們就該推測出甲對乙有意見?不是,甲的情緒是環境下的必要,對乙來說,算假性情緒。如果不這樣,相互你一句我一句地推辭,兩人是很和諧,但一道菜也點不下去。

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假性情緒”,你完全不必在意,那就是對方的問題。比如,碰巧對方身體不適,或者正被家裡的一堆破事搞得焦頭爛額,這時如果對方話語裡有情緒,不是衝你,他的情緒只是“假性情緒”。

03

當一個人能意識到與他產生交集的對象,是有可能存在假性情緒的時候,他就更能包容他人,也更容易放過自己。

有位明星接受專訪時,主持人問他:“你怎樣看待網絡上的一些負面評論,甚至有人專門去你微博上進行言語攻擊?”

他淡然道:“批評建議的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唄;要是遇到人身攻擊,我就問問自己,他這樣的話,敢當著我的面說嗎?於是我發現,這不是我的問題,也不是他的問題,只是互聯網釋放了人的一些動物性。”

曾有讀者朋友向我傾訴道:

我越來越不敢發朋友圈了。有時我買件新衣服,拍個照分享下,就被人說秀曬。有時我說喝了杯咖啡,就有人含糊其詞地說,有的人都到中年了,還在裝小清新。你說,是不是他們羨慕嫉妒恨?還是我被針對了?”

我跟讀者講了自己的經歷。我過年回家的時候,母親偶爾會提到一些同輩人的發展狀況,比如,某某都當上大公司主管啦。每當此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說:“哼,有什麼了不起,天天忙得腳打屁股。”

我是對那個人有意見嗎?不,我都不認識他。我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也不,我覺得我過得也挺甜蜜。那是為什麼呢?

越來越不敢發朋友圈

我們人這種生物啊,在擺脫幼稚之前,會特別脆弱和狹隘,生怕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正確”,每分每秒在每個領域都想通過把他人壓下去,來展示自己的優越性。

這種優越性不全是給別人看的,主要用來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彷彿在潛意識裡對自己說:你活得對。

這與其說是嫉妒、虛榮,不如說是脆弱和狹隘,脆弱到草木皆兵,處處都是假想敵,狹隘到看不見多元性,意識不到人可以有很多維度。這種情緒,也是一種假性情緒。

04

意識到假性情緒的存在,是人走向自我和解的最佳途徑。遲早你會發現:人跟人真的不一樣,並不是每一條魚都生存在同一片大海里。

遲早你也會明白:人在世上走,誰的心裡沒點坑?誰的成長經歷沒留下點陰影?誰又能保證沒有一點病?當問題成了每個人的共性,那就不算什麼問題,只是個可愛的遊戲設定。在這場人間遊戲裡,不必事事計較,更不必事事當真。

進而你也會明白:你還沒真正瞭解自己,他人說出來的話也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正確性。所以,你不是標準的尺子,別人也不是。

知道哪些情緒是假的,哪些反饋是失了準的,才能輕鬆活出真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