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釋何謂塾?

何為塾

下圖是在考古原址基礎上做的一個復原模型。這是一個四合院(遠在周朝時就有了),過去講登堂才能入室,這是堂,這是室,這是廂房,這裡有一個影壁牆,影壁牆前有個門房,門房兩邊為東塾西塾。

圖文解釋何謂塾?

中國古代建築解剖復原圖

探根索源,何為塾?

《說文解字》:“塾,門側堂也。”﹙大門旁邊的小屋﹚

《爾雅》:“門側之堂謂之塾。”同上。

二者相互認證。

崔豹《古今注》:塾之為言熟也。臣朝君,至塾門,更詳熟所應對之事。

塾,門側之堂。熟,熟悉什麼呢?二者有何聯繫?

古時臣見天子(國君),要走幾步、如何叩拜、在哪叩拜等等,都是有規矩的。所以至塾門,要有這個禮儀的演習,以熟詳所應對之事,免得失禮。故塾者,熟也。所以塾最早是演習禮儀的場所。﹙中國漢字有個規律:音近往往義聯,音同往往義通。如宜者,義也;政者,正也。這叫音訓,聲音是有含義的。﹚

《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家有塾——過去的家是大家,幾世同堂,子孫很多。那麼這些孩子的教育怎麼辦?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學校:塾,即大門外的門房。在這裡讀書、演習禮儀。

下面看看過去私塾的空間佈置:

圖文解釋何謂塾?

私塾

私塾裡的課桌是這樣擺放的,中間掛夫子像,在正位面南背北,學生分坐兩側,老師坐東側﹙不敢坐夫子像前﹚。過去一個老師帶多個學生,屬於手把手、一對一教學;學生背完書到老師這裡考核,對作業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然後老師給不同的孩子留不同的作業,因材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