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影響日本第一人的儒學大師

有一位儒學大師,牆裡開花牆外香,在我國幾乎罕有人知,然而在外國,尤其在日本發生很大影響者,這就是朱舜水。日本史家通行一句話,“德川二百餘年太平之治”始於舜水。

朱舜水:影響日本第一人的儒學大師

朱舜水先生

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魯嶼,號舜水,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徵,未就,人稱徵君,浙江餘姚人。他和王陽明、黃梨洲是同鄉,比梨洲長十一歲。舜水,是在日本取的號,意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故土之情。日本執政的相國德川光國把他請到江戶,執禮甚恭,不敢直呼其名,以“舜水先生”號稱之——舜水是他老家一條河,又名姚江。

力辭詔徵 專注學問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會稽府(紹興)屬下的餘姚縣城已剛入初冬,姚江蜿蜒穿過這座千年古城,龍泉山麓的官僚士大夫朱氏家族朱正家裡,又呱呱地誕下一子,取名子瑜,字魯嶼,這就是朱舜水。此時,歷史的時代背景已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大明王朝正搖搖欲墜。從餘姚縣一個叫茭湖村(今黎洲街道)王氏家族在京任職的王偉女兒王喜姐,正座著大明萬曆皇后(史稱孝端皇后)顯赫的位置,在位僅此於唐朝的武則天和清朝的慈禧,接待著一班從餘姚老家赴京謀職的家鄉族人,勸說皇帝善待北方滿清百姓。而餘姚縣城姚江、候青江、最良江正被四周高高的城牆包圍著,一個個城堞口守衛著兵士,防止南從奉化經四明山上的倭寇搶劫、北來杭州灣海邊的倭寇攻擊。朱舜水在城內的家裡,平靜地渡著快樂的童年,在龍泉山下朱氏宗祠私塾裡讀書,在姚江裡嬉水,在龍泉山捉蟬,八歲那年父親朱正病死。長兄朱啟明擔當起長子當父的角色,朱啟明於天啟五年(1625)中武進士,後升任至南京神戶營總兵,總督漕運軍門。因父親早逝,朱舜水後來就跟著兄長寄籍到了松江府,成為松江府的一名儒學生,初從李契玄學,後拜朱永祜、張肯堂、吳鍾巒等為師,受這幾位老師學問和氣節的的影響,精研六經,特通毛詩。


明崇禎十一年(1638)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薦於禮部,又被禮部推舉為“開國以來第一”人才。然而由於晚明政壇腐敗黑暗,朱舜水見“世道日壞、國是日非”,雖然“有識者期以公輔”,卻慨然絕仕進之路,決心放棄入仕進身之路,專注於學問的研究。自崇禎末至南明永曆福王朱由崧,到清順治元年(1644),曾多次力辭朝廷詔徵授職,拒絕做官,隱居餘姚老家。

抗清復明 流亡海外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明亡。大明雖然滅亡,但明朝一大批朝官紛紛南下,閹黨的鳳陽總督馬士英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馬士英把持朝政,結黨營私,但仰慕朱舜水學名,徵召其入仕,都被朱舜水斷然拒絕。由於一年內三次拒絕召徵,朱舜水遭馬士英等嫉恨,以“不受朝命,無人臣禮”的罪名而被追緝。朱舜水只好星夜逃到舟山,以行商為掩護。此時,清兵入關,平定北方後,一路南下,燒殺擄掠,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屠城血案,江南百姓奮起抵抗。而南明弘光朝廷不一年也即被清軍攻破,大小朝臣屈膝投降。

當此國家危難之際,朱舜水毅然出山,走上了反清復明的鬥爭道路。從南京失陷起,到永曆被害止,朱舜水負責籌措軍餉,七次東渡日本,二次赴安南(越南),又赴暹羅(泰國),時而返國內,日日奔走國事。和張蒼水(煌言)在寧波、舟山共事,入餘姚四明山助王翊在大嵐山練兵,隨鄭延平(成功)入長江北伐,因攻金陵失利,在海上漂泊長達十四年。

在這十四年期間,朱舜水先生經歷了從抗清復明到失敗的悲壯歲月。

清順治二年五月,當朱舜水首次奔赴日本時,由於日本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靠,只得復回舟山。順治六年十月,南明魯王進駐舟山,軍餉困難,朱舜水籌措抗清軍餉,四處奔波,不久,在餘姚四明山結寨抗清的王翊到舟山朝見魯王,與朱舜水相逢,王翊知朱舜水的義節烈行,與他結成知交,曾一度返回老家的四明山,幫助王翊練兵。後復返回舟山,再次渡海赴安南(越南)籌措軍餉。順治八年八月,王翊在四明山壯烈就義,朱舜水三書祭文祭奠,並終身廢棄中秋節,以紀念王翊。

朱舜水在赴安南(越南)會南(今天的越南順化)時,安南國王要找一箇中原識字的人,差官便把他捕去。在國王面前,他直立不跪,要他做詩寫字,他卻慷慨陳詞:“朱之瑜,浙江餘姚人,因中國折柱缺維,天傾日喪,不甘剃髮從虜,逃避貴邦”,堅決不向國王跪拜效忠《舜水遺書·安南供役紀事》,安南國王要殺他,派一名醫官來委婉勸說,朱舜水說“要殺就殺吧,我出來時已與親友作生死之別”。自此之後,在他住處門前天天有人被殺,人頭懸在門前。國王還派人來觀察他的動靜,見他每天談笑自若,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只好放棄殺他,改派朝臣向朱舜水表示敬意。一天,國王傳下任命書,要委任他在安南國朝廷做官,又被他拒絕,國王召見問他家庭地址,準備接他家眷來安南,朱舜水說:我離家十三載,何有家眷,我也決不留此。國王見軟硬兩手均不能使他屈服,又殺之無名,國王讚歎曰:大人!高人!不獨我交趾所無,如此人者,恐中國亦少,只得將他放行。

朱舜水長年奔波海上,與張煌言並肩戰鬥,與鄭成功結下了深厚友誼。1659年,張煌言帥部於東南沿海登陸,同時鄭成功率領水師沿江而下,水陸兩路併發,鋒芒直指南京。順治十五年夏天,他第六次東渡日本,暫居長琦,不久接到鄭成功來信,邀請他回國,一起參加北伐。順治十六年,朱舜水監管北伐第二軍建威伯馬信軍,身先士卒,率軍殺敵,戰無不勝。然而,由於戰略失誤,北伐軍貽誤戰機,導致最終行動失敗。張煌言被俘,鄭成功敗走臺灣,朱舜水無奈之下,流亡日本,借兵復國。最後一次,清兵攻克舟山,朱舜水斷絕了歸路。當時清政府力行“留髮不留頭”,朱舜水誓死不剃法,因此留在日本。朱舜水流亡日本長達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朱舜水一直不忘復國大業,常常於海邊西望故國,遙拜痛哭流涕。然而,一直到他去世,朱舜水再也沒有機會迴歸故里。

流寓日本 講學以終

一部古代中日交流史,從日本來說基本是留學史,從中國來說幾乎是流亡史。除了鑑真等幾個和尚渡盡風波來弘教之外,中國文人,遠自秦朝的徐福,近至民國時期一批碩儒的著名學者,沒一個人是專程來弘揚中華文化的。朱舜水也屬於亡命。梁啟超將他列為明末清初五大儒師之一,與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顏習齋比肩,但實際朱舜水在中國只有十五首詩收錄在《姚江詩存》中,幾無影響。康有為作詩讚頌朱舜水:

孔子已無丁祭拜,學風掃地喪斯文,我遊印度佛教絕,一線儒學或賴君。

朱舜水“屈於明室,而伸於本邦”,其價值即在於給日本人點撥了儒家思想及學問。

朱舜水流亡日本長崎,常面向故鄉泣血,背朝北方切齒。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鎖國四十年,曾有南京富商十九人磨破了嘴皮要留寓,終未獲準。此時有一個叫安東守約(號省庵)的,仰慕其學問,卻拉住袖子似的請朱舜水就此留下來。安東奔走請託,終於使長崎奉行(鎮巡)破例“開此厲禁”,朱舜水得以留駐日本。安東的年俸不過才二百石,實際領大米八十石,拿出一半來供養孤身飄然的舜水先生。朱舜水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深知這份情義的難能可貴,把安東視為“知己”,這二字他平生只給過兩人。而另一個叫小宅生順的,其才過人,亦有見識。朱舜水在長崎五年,開始時候不大為時人所知,二十七歲的小宅奉命到長崎尋求碩德耆儒,與明人流寓者筆談,發現朱舜水最有學問,推薦給位居幕府宰相的光國,於是聘召朱舜水東上江戶,待以賓師。“江戶禮聘,實先生全生涯之一轉捩”(梁啟超語)。

1665年,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賓師,迎至水戶講學。幾年後,朱舜水的聲譽傳遍日本各州。德川光國親率文武百官迎接,待以國師之禮,受業弟子。德川光國十分敬重他,每次到他家門口,都要下車下馬,以示敬意。在朱舜水生病時,德川光國親臨病榻問候。日本尊朱舜水為“泰山北斗”,許多年老的日本學者也扶著柺杖前去聽他講學,有如“七十子服孔子”,朱舜水的學生遍佈整個日本和朝官。後來形成以“舜水學”為宗旨的日本“江戶學派”,一直影響到“明治維新”,推動日本社會的進步,成為日本“維新致強最有力的導師”。

朱舜水把明朝的典庫制度,多種工藝、石橋、房子的設計方案,明代衣冠製作,祭器、量具等介紹到日本,並著述《諸侯王廟圖說》、《學宮圖說》等書。日本的孔子聖廟和朱舜水有很大關係,所有祭典的禮制日本叫“釋萊”,也是朱舜水帶去的明代禮制。現在日本東京最大的孔廟——湯島聖堂也是根據朱舜水《學宮圖說》監造,聖堂供奉的孔子像是朱舜水從舟山帶去的三尊孔子像中的一尊。這尊孔子像曾傳到大正天皇手中,後又從皇宮回到聖堂,成為日本國寶。另外兩尊孔子像,一尊珍藏在柳川,一尊珍藏在安東守約第11代裔孫安東守仁家中。

根據朱舜水設計,德川光國造了中國式園林“後樂園”,意即“後天下之樂而樂”。在1669年11月12日朱舜水70壽辰時,德川光國把這座園林贈送給朱舜水。“後樂園”一直保存至今,成為日本三大古典名園之一。

朱舜水:影響日本第一人的儒學大師

朱舜水設計的後樂園(位於東京小石川)現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朱舜水的思想之所以在日本產生深遠影響,主要是除了他人品,氣節感化外,也有日本社會的歷史原因,十七世紀的德川家屬創立了“德川時代”,但幕府與皇家、幕府和藩屬之間矛盾交織,學派紛呈,思想混亂。日本儒學處於矛盾交織時期,陽明學(王陽明)正在日本崛起的時代,朱舜水反對門戶紛爭,主張兼容幷包,揚棄程朱空洞理學,取浙東經世致用,契合了當時時代發展的需要,舜水學風很快被日本各界所吸收。

朱舜水:影響日本第一人的儒學大師

1682年4月17日,83歲朱舜水卒於江戶,首相德川光國用厚禮將他葬於日本茨城縣常陸太田市的瑞龍山德川諸侯家族墓地,即江戶(東京)瑞龍山,墓碑由德川光國親筆用隸書體題寫“明徵君子朱子墓”。日本學者諡他為“文恭先生”。安東守約等把朱舜水的遺著和在日本講學期間的書札問答,編成28卷,由德川光國父子刻印成《朱舜水先生文集》。朱舜水客居日本總共24年,他“尊王一統”的國家思想,被日本史學稱為“德川二百餘年太平之治”,影響十分深遠。日本明治維新大業,能不流血而告成功,與朱舜水的思想影響也有很大關係。梁啟超曾評價朱舜水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社會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極為高尚嚴峻,所以日本知識階級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因抗清復明無望、又不願做清朝的順民,流寓日本二十多年,講學以終。雖有迴歸故鄉念頭,終因故里難歸。在日本期間,康熙五年,朱舜水向餘姚家中寄出第一封信,卻在路上輾轉了整整十年,信才送到餘姚縣城的家裡,家中得信後悲喜驚歎,才知朱舜水生活在日本,人還活著。於是康熙十七年(1678),朱舜水的長孫朱毓仁,知祖父海外健在,於是浮海至日本長崎尋覓,因日本禁令,不能去江戶面見祖父,次年七月,朱毓仁復至日本,而此時朱舜水已病故,只得哭祭拜墓回姚,帶來祖父遺像。餘姚鄉間傳說,餘姚抗戰時期,日軍侵佔餘姚縣城後,在縣城民居搜查至朱氏家屬,見牆上掛有朱舜水遺像,嚇得立馬就走,再也不在這條小巷搜查。


朱舜水至今仍然受到日本人民尊敬。現在的日本教科書上,還載有關於他的事蹟。朱舜水的遺著珍藏在日本博物館。朱舜水逝世地方,即今東京大學校內立有“朱舜水終焉之地”的標碑。現在朱舜水的墓區有專人保護。1976年5月日本知識界在東京茨城樹立了朱舜水碑,以紀念這位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過貢獻的中國學者。

國內今有中華書局版22卷《朱舜水集》、華東師大版《朱氏舜水談綺》,康有為寫有《懷朱舜水五首》,梁啟超編纂《朱舜水年譜》,著名學者樓適夷寫有《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年獻詞》。朱舜水的故鄉餘姚,現在與日本常陸太田市結成了友好城市,有多處紀念他的建築、城市道路、地名、學校和一批紀念書籍。餘姚龍泉山南坡有朱舜水先生故里碑亭。1982年5月,為紀念朱之瑜逝世300週年,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日本朱舜水紀念會於龍泉山西坡建朱舜水先生紀念碑,龍泉山南麓有朱舜水紀念堂,四先賢紀念碑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