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彩電業"群龍失首"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電視產業?

薄弱的利潤,如同卡在哽嗓咽喉內的魚刺,讓中國彩電企業咽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端得是鐵索橫江,不上不下。


國內彩電業


農曆狗年的最後一個星期,海信電器發佈2018年業績預告,宣佈公司當年年度淨利潤預計同比減少59%-66%,實現3.24-3.88億元;扣非淨利潤預計約5,019萬元-1.14億元,同比減少84%-93%。

利潤的大幅下降,讓曾以戰略佈局和盈利能力為傲的“績優股”海信電器深陷對未來發展的質疑中,一些遭遇高位套牢的股民開始為其貼上“固步自封”、“戰略失策”等標籤。

無獨有偶,觀察中國黑電產業近三年來的狀況,我們不難窺到整個行業的無能為力,市場飽和,紅海競爭,消費者購買慾望淡薄,新老勢力鏖戰,原材料及經營成本飆升,產業升級方向迷失,銷售量升額降等一系列現象昭示著中國黑電企業正在進入“青銅時代”。

中國彩電產業上演“迷失”

2013年前後,“互聯網+”概念的興起為國內彩電產業注入了一支“興奮劑”,3D、4K、智能、大屏引領了一波更新換代熱潮。除了傳統的海信、TCL、創維、長虹、康佳外,以樂視、小米、暴風、微鯨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入局。當此時,日系品牌步履艱難,韓系品牌擁擠在一眾中國品牌的夾攻中,山水不顯;中國彩電企業信心滿滿地要做“智能時代的領軍者”。

但時至2017年,中國彩電企業沒能產生“領軍者”,反倒是消費者對黑電產品眼花繚亂的新概念產生了“免疫力”,加之手機取代電視愈來愈成為家庭娛樂中心,同質化、庫存積壓、面板價格大漲同時擠壓過來,造成了黑電產業十年來“最差第三季度”。據悉,2017年中國彩電產業平均利潤率僅為1.3%-1.6%。時至2018年結束,該行業雖然經歷了觸底反彈,但仍顯得灰頭土臉。


國內彩電業


年報顯示,2016年,海信電器營收318.32億元,同比增長5.54%,淨利潤17.58億元,同比增長18.14%;2017年其營業收入330.08億元,但淨利潤同比縮減46.45%,僅實現9.41億元。2018年,其會計淨利潤預計約為3.24-3.88億元,以“腰斬”形容毫不為過。

再觀察創維,其最新數據為2018年4-9月的半年報。在國內市場,創維數碼包括電視、機頂盒、白電業務在內的整體營業額同比提升15%,實現159.79億港元;但彩電業務營業額卻同比下降了3.6%,實現84.5億港元,而這是在其當期銷售量增長14.4%和高毛利OLED電視共同加持下取得的成績。“為應對主要材料成本下降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本集團調整了中國大陸市場電視機的銷售單價,致使營業額微跌”,年報解釋道。

而對於長虹,康佳等企業,彩電業務已經愈加由集團的業務重心走向區塊的N分之一。以長虹為例,其2016年電視產業營收同比下降8.38%,實現137億元,而該年其家電板塊總營收440億元;2017年,其家電業務營收501億元,電視產業營收141億元。而康佳電視的聲音在市場上已經杳杳。

唯一例外的是TCL,憑藉其自主產權的配套面板工廠華星光電、TCL品牌戰略在海外市場的突破,以及與樂視致新在輝煌期的代工合作,TCL成功避開了近年來其他電視品牌踩過的“坑”,至少沒有發生營業收入和利潤的斷崖式下跌。不過,在國內市場上,TCL電視的銷售量、額以及品牌認知度一直徘徊在創維、海信之後,也是一個奇怪的“魔咒”。

而紅極一時的互聯網電視品牌,除小米外已經基本全軍覆沒,媒體將2018年定義為電視產業“內容賺錢”夢想破滅的一年。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指出,目前一臺液晶電視70%以上的成本是液晶面板,傳統黑電製造的技術門檻及利潤都在迅速下降。幾年前,日系製造企業就將黑電、白電等傳統業務視為夕陽產業,紛紛剝離以求長遠發展,缺乏面板核心技術能力的品牌未來更可能淪為彩電組裝商。

年輕人不再看電視

隱藏在彩電產業幕後的深層危機是,年輕人不再看電視了。90後的小譚告訴中國家電網,“手機一分鐘也離不開,但電視一個月不看也沒問題”;已經成家立業的小郭則談到,“現在的電視都是擺設,回家打開電視主要是聽個聲音,只要不壞,懶得換。孩子有時會看兒童節目,老人也會追個劇,但我和老公即使開著電視也多是在刷手機。”她還提到,“有意思的是,電視是我媽的催眠劑,只要一看電視,她就打盹;但刷手機能刷到半夜。”


國內彩電業


電視廠商所暢想的“三屏互動”時代沒有到來,只等來了擁有更大屏佔比的“摺疊屏”手機,消費者對於娛樂需求載體的轉移,對於電視廠商而言不是好消息。

以往依靠營銷攻勢,黑電企業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競爭優勢。但近年來,營銷對於刺激彩電消費而言,影響力在減弱。分析2018預減原因時,海信電器提到一點,公司在報告期內為持續提高長期能力,加大了技術研發以及品牌營銷投入,致使當期費用增幅較大,且下半年以來美元匯率大幅上漲拉高了核心部件屏的採購成本,導致主營業務盈利下降。這裡提到的營銷投入,很大部分應該來自海信對世界盃的贊助。據悉,2017年海信贊助世界盃花費近億美元,基本逼近當期9.42億淨利潤;梁振鵬認為,2018年海信電器的淨利潤或難抵世界盃贊助花銷。

收割了樂視、微鯨以及部分傳統家電品牌的份額,進入電視領域的小米勢頭很猛,據其2018年半年報顯示,小米智能電視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50%,一躍成為銷量第一的國內品牌。小米包括電視在內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在2018年第二季度錄得收入104億元,同比增長104.3%。奧維雲網副總裁董敏讚譽其為“瓦解舊體系,建立新規則”。

但在傳統家電品牌商看來,小米就是在打價格戰。海信電器總經理於芝濤表示,“中國電視市場的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靠低端機和造概念忽悠消費者毫無出路,打價格戰更是死路一條。”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反唇相譏,認為海信堅守的激光電視、ULED等概念才是與大勢相違背,“有幾個人將激光電視做為電視看待,在大多數人眼中它就是一臺投影儀。”2018下半年,海信從事實上放棄了自己一度堅守的激光電視方向,宣佈加入OLED陣營;年底,劉洪新的出局,程開訓的入局又給這一事實增加了權重。

小米電視的打法,一方面不排除價格戰的因素,同時也不可否認其增加了系統生態的屬性。

5G+8K能否“救駕”電視產業?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產1.6億臺彩電,佔全球出貨量的70%。其中,國內銷售量微增,銷售額同比下降8.6%,零售均價為3121元,同比下降9%。在目前銷售的電視產品中,接近9成具備智能屬性。


國內彩電業


如何讓電視被“用”起來,增加其娛樂和多終端協同效應,似乎正在超越電視的硬件屬性,成為產業發展方向。

近來,大家盛傳華為將入局電視產業。據媒體報道,榮耀品牌預計在2019年4-5月推出電視產品,華為品牌則將在下半年推出新品。

對於華為的入局,行業既有品牌商即心存戒備,又希望這條“鯰魚”能夠為利潤微薄的彩電業帶來新活力。

大家普遍認為,作為一家C端與B端業務並駕齊驅的公司,華為智能電視的意義不僅在於消費市場,更在於其為B端業務提供的助力。

要實現5G商用,就要為華為的5G通訊基站和網絡建設業務找到應用場景。華為企業高層也曾表示,其進軍電視領域的意圖在於4K、8K等高清顯示方面,這些業務是未來5G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

4G時代受制於網寬,4K高清顯示技術的使用體驗不佳,制約了高清顯示產業的長足發展。在5G高帶寬、低延遲的體驗下,4K與8K應用場景將極大拓寬,如體感遊戲、在線購物、人機互動、醫療場景等新的想象空間或呈現在電視產業的未來;而新場景的應用,也需藉助高清智能電視的發展。發展5G通訊與發展高清智能電視,或互為補充。

2018年9月,中國移動攜手海信發佈國內首個“5G+8K”高清視頻應用;12月,我國第一個基於5G技術的國家級新媒體平臺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開建;2019新年伊始,國家發佈促消費新規,要求加快推進5G商用牌照,加快推廣高清視頻產品消費;1月在美國CES展上,創維、索尼、TCL、谷歌等均展示了其可以應用5G與8K的新產品……2017年除夕夜,筆者在家中試圖用互聯網電視觀看春晚,但由於網絡的擁堵,節目不停緩衝,整個觀看體驗慘不忍睹;2018年,筆者再次用手機投屏電視看春晚,感謝央視啟用5G網絡,一家人終於在大年夜觀看了一場基本無緩衝的靚麗春晚節目。

未來,我們還能夠坐回電視前嗎?2019年也許便有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