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包米粿

春節快到了,又是一年歸家期,對在外的遊子來說,再遠的路,再冷的天,都擋不住遠方的家,那裡有媽媽做的飯菜,有家鄉的味道,那種味道已經深深的扎進了記憶的深處,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

包米粿,這個名字對江西贛南客家人之外的大多人來說,是沒有聽過的,但對於江西贛州市上猶縣客家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因為上猶包米粿是上猶最普遍的早餐食品,幾乎每家早餐店早餐都會提供包米粿,類似腸粉之於廣東,熱乾麵之於武漢等一樣。每一個在外回來的上猶遊子,最期望吃到的就是自己家鄉的包米粿,微信朋友圈裡面第一時間曬的也是包米粿,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家鄉的記憶。

家鄉的味道——包米粿

皮薄肉多,晶瑩剔透的包米粿

粿,就是用稻米加工的一種點心類食物。北方愛麵食,南方喜大米,粿也是江西贛南客家人對米粉加工食品的一種通常的叫法,比如還有的艾葉粿、蕉葉米粿等等。

傳統的上猶包米粿,其做法是比較複雜且費工夫的。首先需要選取當年產的本地優質粳稻米,並浸泡一天一夜,目的就是使得大米浸泡軟便於磨漿;然後將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槳;米漿準備好了之後,將米漿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的簸箕內,待米漿薄薄的淌滿簸箕時,將其放在鍋裡用旺火蒸,一兩分鐘就可以蒸熟,蒸熟的米漿就變成了米皮,客家話叫燙皮,燙皮色澤潔白,晶瑩剔透。

家鄉的味道——包米粿

酸豆角餡料的包米粿

用竹篾將燙皮劃成若干長方形的小塊,將炒熟的各種時令瓜果蔬菜(我最喜歡的就是蒲子、茄子餡的)、肉、酸豆角等餡料放在燙皮小塊中間,然後包捲起來,淋上一點點山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粿了。吃的時候蘸點醬油辣椒醬,那就是一個字——爽。當然,如果在配上一碗豬肺海帶湯,那就更完美了。

家鄉的味道——包米粿

醬著辣椒醬油吃

上猶包米粿是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的,也是漢人對抗外來侵略者的智慧傳承。據《上猶縣誌》載:南宋滅亡之後,蒙古軍隊攻入贛南,並佔領上猶縣,那時的上猶縣還叫南安縣。南安縣是一個小縣城,城裡人寧死不降蒙古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餘人。當時有個倖存的客家婦女,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一盆水浸著的稻米,但稻米已經泡成米槳了,煮米飯已不太可能了,怎麼辦呢?那位客家婦女靈機一動,拿一個用來曬東西的簸箕,洗乾淨,淋上找到的米槳,用旺火蒸熟後,包上一點醃菜蘿蔔之類的,吃起來卻是十分的美味。鄰居吃了也都說味道極好,大家問她用什麼東西盛米槳蒸的?客家婦女說是用圓(元)篾(滅)蒸的。元滅!元滅!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苛刻,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元滅,那豈不是想造反嗎?官府拿這個婦女當堂審問,婦女拿出簸箕解釋“圓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

客家婦女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粿卻這樣流傳開了,直至成為了每一個上猶遊子魂牽夢繞的家鄉味道,家鄉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