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的升华过程

升华是转移的一种常见方式。当某种焦虑被转移到较为高级的、常人容易理解的、为环境社会所认同及肯定的对象上时即被称作为升华。

例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曾经遭受失恋折磨,他写过这样的日记:“我明白我能创作,我是自己的,一切属于我包括我的那些锁链,我是我自己的各种痛苦的主人!”之后,他正是以此为座右铭很快地从失恋中挣脱出来,立下了“不创作,勿宁死”的誓言,伏案十年终于写出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蜚声世界文坛,“累累的创伤便是生命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即是升华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一生饱受失恋痛苦,情感的压抑虽然让他感到窒息但也激发了他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他在十五年创作生活中竟然创作了一千多部作品,“我越是在最深的痛苦中所写的作品越是受世人赏识”,则是升华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青年歌德,在1772年夏天完全被夏洛蒂.布夫迷住了,无论白天黑夜他都看到她的幻影,但是夏洛蒂早就与别人订婚,她的未婚夫还是歌德的朋友,当夏洛蒂的婚期逼近时歌德只有一个选择:逃走,恰在此时他听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一位他所认识的朋友,外交官耶路撒冷,因为爱上朋友的妻子向她表白爱情遭到拒绝而自杀了,这个消息像闪电照亮了歌德心中郁结已久的创作活动,“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他马上坐到书桌边不拟提纲,不打草稿就这样开始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像一个梦游者在梦中一样离开了这个烦嚣的世俗的世界,用一个月时间写完了这部后来影响全世界几百年的凄婉、动人的不朽作品,当他写完这本小说时他像生了一场大病似地清醒过来,这才摆脱了对于夏洛蒂的思念,摆脱了梦缠魂绕的情感,从巨大的精神压抑中解脱出来……,这无疑是升华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正如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云:“昔西伯拘幽里,演《周易》;孔子厄陈、秦,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笔下的这些历史人物大都是遭受了某种挫折以后情感升华,因而取得成就的。

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只要婆婆们聚到一起一定会聊起对媳妇的不满,对儿子的不满,牢骚满腹,发泄一通,相反媳妇们的聚会则总是把婆婆作为发牢骚的对象,但是这些聚会对社会生活却是很有益处的,因为无论是媳妇还是婆婆,通过把憋在心里的积怨对别人诉说一下,解开了心里的疙瘩便会心情舒畅起来,同样是升华行为的典型例子。

那么,心理的升华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从升华的起源来看,真正幸福的人决不会存在升华,只有那种本能欲望得不到完全满足的不幸的人才存在升华。升华不过是起源于个体被抑制的生命冲动。升华是由被抑制的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的生命冲动激动起来的。得不到直接满足的生命冲动乃是升华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所有升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求得直接满足的手段,结果个体为避免由于生命冲动的活力被长久地抑制住而导致自身走向变态、自杀乃至心理失衡的道路,只好返求于内求助理性典范,在理性典范带领下将被抑制的生命冲动转移到更适宜的境界,一旦这种转移能为外界现实生活所允许、赞同又能使被抑制的生命冲动获得适当满足时,这就是焦虑的升华。

焦虑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了被抑制的生命冲动最初的、不能获得直接满足的目标而转向它种性质上有区别的、社会上可以普遍为之接受的、较为高级的目标。复杂理性总是通过借助升华把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引入一条对社会有益的渠道从而有效地摆脱困境。

由于升华既能满足个体被抑制的生命冲动又符合社会文明规范和要求,个体原始的本能冲动在升华中找到了有效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升华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升华都是被抑制的生命冲动的一个满足,一个对不予生命冲动满足的现实的矫正。升华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升华依靠复杂理性借理性典范提升把受到抑制的本能冲动加以缓和、分散,不失为个体用以解决焦虑、摆脱心理困境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如果心理的个体过分用它来作为心理防卫也绝非是合适之举:一旦复杂理性借助理性典范的力量亦不能在适当地控制焦虑中获得成功,则这种无由升华的本能冲动就可能以一种外部扭曲的形式突围而出寻求变相满足,从而成为导致个体产生变态、自杀乃至心理失衡的根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