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圖拍攝於《修文王陽明紀念館》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此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的良知知道一件事情的時候,但是在實踐中並沒有去致知,只是假的知道,要去格物,才是真正的致知。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與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同的,王陽明的這個“知”是良知,而朱熹的這個“知”指的是知道。因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 “知而不行是未知”!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沒有更多認識的時候,感性會給我們很多的幻相,這種幻相雖然看起來綺麗多彩,但並非本體良知的本相,不建議去追求這樣的感覺。當你不斷致力於“致良知”的實踐,會體味到來自本體良知的真實快樂~

良知與理想抱負

至於說到理想和抱負,每個人都可能不同,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樣,而是你自己想要

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何讓自己的一生活的有價值和意義?如何讓自己在彌留之際回思自己的一生時,感覺不後悔,這些問題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給出答案,當你有了當下的答案時,你的理想也就自然清晰了。

致良知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致良知,會使用我們自己實現持久的快樂和滿足,因為樂是心之本體,當你通過致知工夫,使自己的良知徹底顯露,也即此心光明時,心即宇宙,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法與良知

良知的判斷是不以利益為考量的,在自己沒有致知到良知通透之前,遵守法律和道德是個人得以健康成長的保證。不用疑惑,在社會生活中,法律是唯一爭議最少的通則。法律也是公共良知的外現。當你能夠只循著良知做事,而沒有任何私心的時候,當然可以只憑本心為準~

良知致愛情

心學中的天理和私慾的界限是由良知來判斷的,私慾是過了界的天理,愛情,在合適的年齡進行正當的戀愛當然是天理,但如果腳踩兩隻船或以欺騙為目的,那就自然是私慾了。至於說曾經愛,後來不愛了,只要是單純而沒有其他目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作為一個成熟的人,要考慮到可能的後果,從而選擇自己能夠承擔責任的方式去進行。

PS: 學習心學會讓我們變得更有智慧和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