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補鈣,母親喂紅糖水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補鈣,母親喂紅糖水


“母親的教育像給孩子喂紅糖水,而父親的教育像給孩子補鈣。”這是東子在自己寫的《父親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一書中談到的觀點。

東子是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父親,他的女兒3年半讀完小學,連跳兩級,不滿10歲升入初中,並出版了自傳體紀實作品《玩過小學》,引起轟動。

父親和母親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父親和母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如果能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肯定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如果父親和母親各自為政,甚至一方根本撒手不管,那麼教育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問題。


作家黃淑文說: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時,成就自己。母親尤其如此。

美國一場鐵人三項比賽正如火如荼。參賽選手包括34歲的二胎媽媽傑米。7個月前,她剛剛生下二寶。本來哺乳期的女人是不適宜參加這樣的活動的。而且二寶出生後,傑米經常感到奶水不足。但這次比賽對傑米個人而言,也至關重要。

所以,她計劃在自行車騎到56英里以及跑到13.1英里處,停下來給孩子餵奶。但當天傑米狀態極佳,結束自行車項目後她依舊錶現優異,堅持一下很有可能打破自己的個人紀錄。一邊是嗷嗷待哺的二寶,一邊是期盼已久的比賽成績。思慮再三,傑米決定帶著吸奶器繼續向前奔跑。就這樣,一邊吸奶,一邊奔跑,傑米完成了全部的比賽。

她異常興奮。因為不僅創造了個人紀錄,而且也沒耽誤給孩子餵奶。面對採訪鏡頭,傑米特意強調,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身為一個媽媽,並不意味著必須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楊瀾說:“無論你是一個常年在外奔波的母親,還是一個能與孩子朝夕相伴的母親,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做好媽媽,勁兒不必都使在孩子身上。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孩子自然會去模仿。”

作為媽媽,首先自己要活出孩子的典範模樣,孩子自然就會成長為我們所願意看見的人。


父親在子女教育中本來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有句古訓:子不教,父之過。但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中,父親常常是缺位的。早幾年《人民日報》有組數據: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以母親為主的佔50%,以父親為主的佔20%,平分秋色的佔30%。可見,父親在教育兒女方面的付出遠遠低於母親。父親家庭教育的缺位,有生存壓力疲於奔波的問題;也有自身的問題,一些父親沒有用心去與孩子的交流的意願。

父親是孩子成長最好的老師。父親的教育,給予男孩子的是直接的榜樣,給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很多研究發現:男孩子如果在4歲以前得不到父愛的話,會使他缺乏攻擊性,傾向於女性化。如果女孩子在5歲以前得不到父愛,就會出現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的時候焦慮、羞怯或無所適從。

父愛如山,巍峨持重。在聖彼得堡的冬宮裡,陳列著荷蘭畫家倫勃朗創作的一幅《浪子回家》的油畫作品。畫面表現的是一個窮途末路的浪子返回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父親穿著寬大的紅袍,屈身俯向浪子。父親的雙眼似乎已經失明,但他的面容卻映射出父愛的光芒。爐火純青的技藝,曲折動人的故事,充分表現了父愛無邊的偉大情感,讓人為之震撼,為之感動。願每一個父親都能儘量不缺席孩子的每一次成長。因為有些時間,一旦錯過便不再有。


回到東子文章開頭東子的那個觀點:父親補鈣,母親喂紅糖水。補鈣是強筋壯骨,能夠抵抗風雨;喂紅糖水是補充能量,能夠全面發展。無論觀點對錯,我想他的意思就是說,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應該從各自的性別、性格差異出發,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引導,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其實,不管是做父親還是做母親,都是一輩子的職業。而教育好孩子是這個職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一項工作。我們都應該恪盡職守,認真工作,做個優秀的父親和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