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為吃一盤雞舌,每天殺三百隻雞,《憫農》作者竟如此豪奢?

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原因之一,就是大眾對沉悶的官方史學日漸麻木,以獵奇為特徵的野史雜說大行其道。

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來,野史傳播者精心編造的、曲折離奇的故事,往往比官修正史更為有趣、更能吸引眼球。

尤其是隨著歷史戲說、抗日神劇等劣質文藝作品的流行,更為真實的歷史蒙上一層亦真亦幻的面紗,使人難辨真假。

於是乎,大量惡搞歷史名人的所謂“歷史探秘”充斥於網絡,使得史實真相變得撲朔迷離。“讀史使人明智”,但是一味地讀野史、秘史,不但不能達到明智的效果,反而會混淆視聽,甚至數典忘祖,失去基本的文化立場。

闢謠:為吃一盤雞舌,每天殺三百隻雞,《憫農》作者竟如此豪奢?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

唐代詩人李紳作有一首《憫農》,三歲童蒙也能熟練誦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詩還有個姊妹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兩首唐詩的意蘊並無二致,表現的都是李紳修身惜福、悲憫天下窮苦人的博大胸懷。

但是,近來網絡上流傳一種說法,說李紳出身窮苦,在做官富貴之後,卻開始貪汙腐化。這種觀點文中還煞有介事地舉例,說李紳喜歡吃雞舌,每天要殺三百多隻雞,取出舌頭之後,雞肉在後院堆積如山,任其腐爛。

這一“史實”簡直太勁爆了,乍一聽聞,簡直毀人三觀。很多網友評論道:這個李紳不過是個知行分離的偽君子嘛。甚至有人提出,這種貨色寫的作品,應該直接清出語文課本,免得貽害更多學子。

闢謠:為吃一盤雞舌,每天殺三百隻雞,《憫農》作者竟如此豪奢?

憫農

那麼,李紳真的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嗎?為一盤雞舌而殺三百隻雞,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作為一時英傑,李紳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有別傳。此外,《唐才子傳》、《本事詩》、《云溪友議》、《冊府元龜》等史料中也對其生平有過介紹。

但知古君遍查這幾種史料,都未見有關於他每日殺雞三百隻的記載,可見其事純屬捕風捉影,實為今人的杜撰。

據史料所載,李紳出身名門,曾祖在武則天時期曾任中書令,祖父、父親也都曾為官一方。李紳年過而立時進士及第,從此開始宦海沉浮的一生。

闢謠:為吃一盤雞舌,每天殺三百隻雞,《憫農》作者竟如此豪奢?

李紳塑像

初入官場,李紳歷任國子監助教、校書郎、翰林學士等文職,並與元稹、白居易共同發起“新樂府運動”,成為一時文壇翹楚。尤其是所做的《憫農》二首,更是廣為傳唱。

李紳成長於仕宦之家,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寫出這樣體察下層百姓的詩作,也實屬不易。然而,他在功成名就之後的生活,跟詩作中表現的悲天憫人情懷確實有一定出入。

在唐人孟啟所作的詩論著作《本事詩》中,記載了有關李紳的一個逸事。

李紳仰慕劉禹錫才名,遂邀請他到家中飲宴,觥籌交錯之間,李紳請家妓歌舞助興。劉禹錫對此家妓心生傾慕,賦詩曰:“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詩中的“司空”指的就是李紳,“蘇州刺史”則是劉禹錫自稱。詩的大意是說,這麼美妙的歌姬,讓劉禹錫欣羨不已,在李紳家裡卻是尋常可見的。宴席結束後,李紳還大方地“以妓贈之”。

闢謠:為吃一盤雞舌,每天殺三百隻雞,《憫農》作者竟如此豪奢?

劉禹錫塑像

僅從此事,就可看出李紳生活確實較為豪奢。但網絡流傳的他一餐花費數千貫錢,乃至為了一盤雞舌而每天殺掉三百隻雞的說法,則難以使人信服。網絡上提到此事時,多說“據史料記載”,但具體出自什麼史料,卻都語焉不詳。

除了私生活,李紳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他積極參與延續四十年的“牛李黨爭”,為黨派利益而罔顧朝廷大局與民間疾苦。此外,他在對待親人故舊、治下百姓方面,也是嚴苛有餘、寬仁不足。這些都為他遭致了許多的批評。

人無完人,皆有功過。知古君認為,聖人亦有瑕疵,我們讀史之時沒必要有所避諱。但是,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其真實性,我們也不該為了獵奇,而對時下流行的一些野史趣談不加辨別地全盤接受。

作為歷史愛好者,首先應該在歷史面前保持敬畏之心,小心求證、認真考據,切莫再做“高級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