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麼糟的《廉政風雲》,怎麼撲得那麼慘?

(作者曾於裡,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青年文化評論人;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沒那麼糟的《廉政風雲》,怎麼撲得那麼慘?|荔枝娛評


雖然春節檔仍未結束,但成敗已見分曉。《廉政風雲》是最大輸家,它是春節檔8部新片裡唯一沒有破億的,大年初四排片已經跌至1.8%,單日票房500萬元不到。這可是“寸土寸金”的春節黃金檔期啊,麥兆輝和莊文強的強強組合,加上劉青雲+張家輝雙影帝、林嘉欣+袁詠儀雙影后,怎麼看都不像是爛片氣質。《廉政風雲》真那麼糟嗎,否則何以撲得這麼慘?


沒那麼糟的《廉政風雲》,怎麼撲得那麼慘?|荔枝娛評


廉政公署正在調查的一樁非法行賄案開庭在即,唯一的汙點證人許植堯(張家輝 飾)卻在重重保護下突然消失,廉政公署的調查隊長陳敬慈(劉青雲 飾)只有7天時間來挽回危局,否則庭審就將被取消。與此同時,陳敬慈與妻子江雪兒(林嘉欣 飾)婚姻也正走在崩潰的邊緣,而江雪兒同為辦此案的同事,被派往澳洲勸回許植堯……線索紛雜、迷霧重重,隨著對案件抽絲剝繭的分析,背後的“大老虎”終於露出真面目。


沒那麼糟的《廉政風雲》,怎麼撲得那麼慘?|荔枝娛評


在1974年以前,香港是全球最腐敗的地區之一,警署機構更是被腐敗勢力滲透。成立於1974年的廉政公署的使命是打擊貪腐,經過幾十年來廉政公署的努力,香港變成全球最清廉的地區之一,廉政公署也以“不畏強權、堅守正義”贏得香港民眾的普遍認可。熟悉香港影視劇的觀眾對於廉政公署並不陌生,“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都將成為呈堂證供”是許多影迷對香港廉政公署的獨特記憶。一部以廉政公署辦案子為主題的電影,觀眾對它的觀影預期是,混雜偵探、臥底、推理、懸疑、打鬥元素,緊張、刺激、好看。

但不少觀眾的期待最終落空了——《廉政風雲》沒有任何大場面打鬥,港片中常見的槍戰戲、公路車站戲,電影裡都沒有;行,那就看懸疑推理搭建的劇情吧,結果電影前半程不斷鋪墊渲染的恐怖“大老虎”,最後一揭曉,竟然不過是一家走私集團,而這個集團最後還被許植堯擺了一道……於是很多觀眾對《廉政風雲》的普遍反映是:不得勁,虎頭蛇尾,差了一口氣,看得一點都不爽。以為你是要打只大老虎,最後卻連蒼蠅都沒見到。《廉政風雲》的差評由此而來。


沒那麼糟的《廉政風雲》,怎麼撲得那麼慘?|荔枝娛評


但平心而論,《廉政風雲》並沒那麼糟,它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類型片。它如今尷尬的市場境遇源於兩方面原因。一則,香港電影人在內地的“水土不服”。

在內地觀眾的理解裡,大老虎自然是指大貪官,但在金融之都香港,錢的地位往往大於權,大老虎指涉的往往是各路大財閥和大家族。《廉政風雲》為了討好內地觀眾,不斷強化大老虎的概念,卻沒有考慮到兩地觀眾理解上的差異,真相的揭曉就無法給內地觀眾足夠的衝擊力。試想,如果電影將“大老虎”的說法置換為某個走私集團,內地影迷的反彈也就不會這麼強烈。

二則,該片的風格與春節檔氣質“不相符”。從《無間道》系列以來,“麥莊”的許多警匪懸疑片都有意走一種沉穩冷峻路線,它更著力探究的是“智鬥”與“人性的鬥爭”,降低更具商業屬性的武戲比例,更為燒腦、更為複雜、更為深刻的文戲比例佔據大部分篇幅。《廉政風雲》同樣如此,電影是“麥莊”常用的“雙雄”設定,兩大男主角都亦正亦邪,電影不僅僅是“抓壞人”那麼簡單,它也想經由這個過程探究人性的底線、反思人性的缺陷。因此電影不是通俗好懂的線性敘事,而是穿插大量的回憶,設定了多個反轉,細節設置上也頗具玄機。

這樣的設定,讓《廉政風雲》具有較高的觀影門檻,不少觀眾看完電影還是一臉懵,不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春節檔這樣的檔期裡,觀眾優先選擇的是閤家歡類的喜劇。

《廉政風雲》本想另闢蹊徑,以口碑殺出重圍,不料狠狠地摔了跟頭。迎合觀眾從來都是比挑戰觀眾的市場收益高的,《廉政風氣》勇氣可嘉,卻也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