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梳理 | 日本“繭居族”問題專家、心理諮詢師田村毅家庭治療工作坊學員、 一杯咖啡相遇與正能量組助理 簡單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LnB

聯繫|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認為上班上學回家之後,就不怎麼出門的“宅男宅女”已經挺“嚴重”了,但是和今天和你一起了解的“繭居族”相比,你會覺得根本不算什麼。

“繭居族”基本不離開家,別人上學的時候,他選擇退學、休學、棄學在家,別人上班的時候,他選擇不工作,就呆在家裡。吃穿用度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埋單

這樣的人群在日本有70多萬,接近“繭居族”的人群有150多萬,而且人數正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你也會發現,在國內也有不少這樣的“繭居族”,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尤為明顯,許多家長為他們的子女沒法正常上學、正常上班工作感到焦慮不安。

為此,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組織整理了日本“繭居族”問題專家、心理諮詢師田村毅教授的專題著作《搶救繭居族》,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繭居族”現象及其背後成因,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思路,也呼籲全社會更多關注這一現象,共同努力幫助更多“繭居族”及焦慮中的家庭。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圖為本文整理者和書作者田村毅教授的合影

瞭解作者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田村毅。

原是一名大學教授,後自己經營一家精神科診療所。17歲那年有一年的留美寄宿留學體驗,80年代末又去英國留學。作者的父親也是一名教育學家。母親是家庭主婦,性格開朗,社交廣泛,但身體不是很好,患有哮喘。妻子五年前因心臟病去世了。

作者有三個孩子。小兒子成績不好,由於家族其他成員都非常優秀,導致小兒子缺乏自信。也使得作者有這樣的感悟:家長擔心孩子,是因為自己有所期待。由此他也踏上了家庭治療、關注“繭居族”問題之路。

到底什麼是繭居族?

1、避開參與一切社會活動。也就是說,繭居者除了家裡人外,與其他人都不想有所聯繫。

2、導致的結果主要是,繭居者只是在家中待著,或者即使外出也只是去便利店、超市等離家很近的地方。

3、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

持續這種狀態的時間大概有半年以上的人會被稱為“繭居族”。

這群人每天都待在家裡,睡到自然醒,困了隨意睡,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周圍的氛圍看起來一片祥和、輕鬆。然而他們的心完全是被禁錮住的。他們失去了與人交往的勇氣,內心充滿了看不見未來的不安,每天苦惱地活著。

繭居族的父母也是處境艱難,身邊的人都在責備他們,責備他們的管教方法和干涉方式有錯,而且被其他人責備的同時,作為父母他們會感到深深的自責。夫妻之間相互傷害,到最後迷失在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上。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1、繭居是病嗎?

繭居不是病

繭居,雖然說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問題,但它並非是一種疾病。既然不是疾病,也就不能用藥物來解決。

但繭居者同時會伴隨著感覺統合失調或廣泛發展障礙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繭居者就要儘早到醫院治療,此時藥物也是有必要的。是否是疾病很難判斷,必須由專家判斷。

精神科醫生的慣性思維是把來治療的人預先判斷為生病的人。醫生的使命就是早發現早治療。一般用這樣的視角來做診斷的醫生,會將沒病的患者也當成有病去治療,還會開一堆沒有必要的藥物。

而心理諮詢是在深入瞭解中不斷地探索來訪者的內心,讓一直以來隱藏在其內心的真實情景顯現出來,但是這將會伴隨著痛苦。所以,為了能深入地探索來訪者的內心,心理諮詢師要挖掘其動機督促其想要變好,想要改變自己,並且這需要反覆多次。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2、繭居行為多發於什麼時候?

多發於青春期

由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正向成人轉變,大人和孩子的身心自然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用“萬能的自我”“社會的自我”兩個概念來闡釋。在進入青春期之前,監護人會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做得不好的也由他人負責。在這種安心的環境下,孩子就形成了“百分之百的自我”。

青春期之後,孩子們就需要把這種靠他人之力量生存逐漸轉變成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並且把這個作為基礎來肯定自己。

多數孩子都是自然成長的,但是繭居族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繭居是青春期的一個逆行現象(返回孩提時代),當人不能和同學、和同事處理好關係時,就會逃避學校和職場,躲回家做繭族。

繭族的原因大多是父母的能動性過強,導致他們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能動性。這時候就需要諮詢師將生產這種能動性的引擎轉到繭居者本人身上。讓父母停止這種“用力過猛”的相處方式,這種過於賣力的方式會遮掩住孩子自身的閃光點,孩子得不到足夠的認可,就會失去自信。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這時候也要讓家長意識到,即便是停止自己全開的馬力,孩子也可以前進。

我們還要將我們成功地經驗放大,加速成功引擎的發動,使其成就感倍增,反過來則要為失敗的引擎減速。孩子脫離不了父母支配就會對父母抱有憎恨與憤怒,而他的行為也是為了獲得獨立的反抗。這反抗最終將由孩子發洩對父母的憎恨和憤怒達到與父母對等的關係而實現和解。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旁邊默默地等待。並真心去認可孩子,因為認可是一種心情。心裡若並非這麼想的,“認可”是不能傳達到對方心裡的。

3、繭居的其他重要原因

人際關係障礙

受到“霸凌”就是從別人那裡受到了傷害,被霸凌者為了不受到傷害而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會逐漸變成繭居族。繭居族和其他人的交際實際上都是通過父母來完成的。最重要的就是把這種有限的交際圈擴大,自己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第三人,自己去建立新關係。

生活黑白顛倒在繭居族中是很常見的現象。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家制定好規則,讓孩子做到能夠遵守最低限度的規則。對於晝夜顛倒的現象,我們首先要解決的並不是晝夜顛倒本身,而是要引導孩子迴歸白天的活動。

家庭治療是一種較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諮詢),在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推廣開來。一般心理諮詢僅面對個案,但是家庭治療面對的是多個互相關聯的個案。

家庭治療很容易引發患者家人的反感,人們通常會認為繭居這件事情本身是繭居者的問題,為什麼非要家人一起參與不可呢?

實際上正好相反,家庭治療不是要追究家人的責任,也不是要對整個家庭的問題進行治療。這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所有家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實屬正常,完全沒有必要把解決家庭問題當成家庭治療的目標來看待。

每個家庭雖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負面問題,但是同時也擁有克服困難的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稱為“復原力”。

家庭治療不是隻關注負面問題,而是在努力強化家庭內部的潛力,將積極的部分發揮出來,想辦法讓家庭能夠憑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人,無法離群索居,喜怒哀樂皆從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中應運而生。而繭居族的狀態則是失去了與人交往的動力,其家人也同樣不能很好地與他們相處。家庭治療就是為了幫助找回與人相處的動力。

只要家人和繭居者能好好相處,那麼繭居者也就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在轉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會經歷青春期,會逐漸拋下對家人的依賴,轉變為獨立生存的大人。然而繭居就是因為孩子未將依賴心理順利轉變為自立自信,沒有順利轉變成大人。

我們要讓繭居者好好地面對父母的苦惱,好好地為家庭著想。因此家庭和繭居者本人都需要共同參與治療,一起解開心結,這就是家庭治療的奧秘所在。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如果“繭居族”不願意出門見諮詢師,那麼,在本人不在的情況下,怎麼辦?

父母參加也是有幫助的。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家庭治療旨在發現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癥結。有針對性的對此進行調整並解決問題。家人與繭居者的相處方式改變後,繭居者本人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另外,讓家人恢復自信是最重要的。世間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毫無優點的父母。父母們還是有其優點的。而把這種優點引導出來就是諮詢師的工作。

若父母失去自信,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害怕和孩子相處,最終就不能很好的引導孩子。當孩子逐漸改變時,父母不能勉強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根本中的根本,但也不能放任自流,父母要明確地引導孩子這一點很重要。讓孩子逐漸實現自立,走向成長之路。若這時家長恢復自信,自然就能判斷出該如何應對。

總之,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即便你因家庭問題而感到可恥和自責,也不要因此失去自信。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重要的是要和家人共同面對,冷靜地坐下來好好溝通,或者找專家來幫忙解決,總之,要用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家庭問題。

孩子是擁有成長能力的。家長不要過於擔心,把責任從父母身上轉到孩子身上。即便從現在開始也不晚。“在外部世界,人一定會受到傷害,但是沒有關係,即便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傷害,你也不會壞掉,這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大膽地嘗試吧!”請把這種讓孩子安心的話語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家人總能接受自己從而感到很安心。

繭居並不是人生的失敗,而是成長中的一個環節,是成長過程中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第一階段要給他創造一個安心繭居的地方第二階段要製造一條通往社會的安全通道。在這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父母要先直面自己的不安,把不安清除。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會被影響,也會跨越不安。理解並接受孩子繭居的事實,對孩子真的抱有十足的信賴感,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去。幫其積累各種體驗,慢慢地讓他們轉入並體會到社會的自我,他們就能回到社會中去,最終擺脫繭居狀態。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END—


比宅男宅女更嚴重的“繭居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出家門


本文整理自

《搶救繭居族》

[日]田村毅/Tamura Takeshi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