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傳統工藝的“集裝箱”

景泰藍是我國著名的工藝品之一,歷史悠久,其技術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然而,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年份,還是元、明、清至今。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於元朝,盛行於明朝的景泰年間。景泰藍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景泰藍:傳統工藝的“集裝箱”

景泰藍還有一個名字,叫“銅胎掐絲琺琅”,這個名字是以其工藝特點而得,即工匠在一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後,焊接其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用高溫燒製而成的器物。

所謂景泰藍的“掐絲”,有金絲、銀絲、銅絲以及鋁絲等,在此基礎上,還包含有燒焊、點藍、燒藍、烤瓷、磨光工藝。在上述工藝中,還囊括了傳統繪畫與雕刻工藝、造型藝術等,應該說是集藝術之大成。

所謂“胎”,是指景泰藍器物的核心器皿,要求胎壁厚重結實,以便經得起各種焊、燒。日本鬼子在中國橫行期間,經濟困頓,景泰藍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用盡可能輕、薄的胎料做胎,放在水裡能漂起來,被當地人戲稱“河漂子”。

再說景泰藍的顏料。明代的景泰藍主要原料是琺琅,顏色有藍色、紅色、綠色和黑色、白色等。至清代,則改用彩釉料。因釉料光亮度不足,所以,清中期的景泰藍顏色以黃色和白色較為常見。

景泰藍琺琅器的種類大致以“胎”為界定,有金銀銅胎掐絲琺琅器、金屬鏨胎琺琅器、金屬錘胎琺琅器、銅胎畫琺琅器、金屬胎露地琺琅器、透明琺琺琅器、金屬胎綜合工藝琺琅器等十幾個種類。

常見的景泰藍工藝品有寺廟祭器、盆景、香爐、茶具、餐具等,因其造型精美,深受人們喜愛。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景泰藍開始向國外出口,聲譽大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悲鴻、林徽因等一大批專家、學者參與到景泰藍的製作之中,研發了很多新的品種,景泰藍產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對景泰藍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