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劍的由來在冷兵器時代,劍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武器。千百年來,劍得到人們的珍視,也得到人們的充分利用。

最早的劍,是我國西周時期的青銅劍。這已為無數考古學者、歷史學家所證實。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時代的墓中,都曾經挖掘出柳葉形青銅短劍。青銅是用錫鉛銅混合而成具有較強的硬度。

春秋時期,與中原地區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吳、越等國的步兵都擅長用劍。他們使用的劍,劍身很長。如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釐米以上。那時候,吳國、越國善於鑄劍,鑄劍技術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鑄出的寶劍名揚天下。

戰國時期,劍身繼續加長,並且鑄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銅錫配比的青銅劍。這種青銅劍,脊部很柔和,刃鋒卻很堅利,提高了作戰禦敵的殺傷力。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劍長94釐米,劍身窄薄,刃部鋒利,表面還進行了防鏽處理。此劍代表了青銅劍最高的技術水平。

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劍作為重要的防身利器一直受到重視。許多著名的劍還留名青史,如湛盧劍、魚腸劍等。

青銅劍的傳說與由來:商周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是貴族國家對外掠奪、對內鎮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武器的發展與改進就受到格外的重視。

這時武器之進步,是與青銅冶鑄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繫的。青銅不但可以製作多種生活用器,而且也可以製作青銅武器。青銅就是銅、錫或銅、鋁的合金;或銅、錫、鋁3種元素的合金。青銅製作的武器遠比非金屬武器使用方便,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在製作青銅製品中,由於銅加錫或鋁的比例不同,致使合金硬度也不同,青銅武器需要堅韌、鋒利,因而就比製作容器等器物多加錫或鋁。關於製作不同種類青銅製品的合金比例,在戰國人所作的《周禮·考工記》中已有明確的記載。就近年所見,商周青銅武器遺存的數量大,品類亦多,形制上也多富於變化,鑄造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青銅製武器主要品類有:戈、矛、戟、鉞、刀、劍、鈹、鏃等等。其中青銅劍在青銅武器中獨具特點,許多都屬國之重寶,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據知,一些文物收藏家還專門以收藏古銅劍為情趣。青銅劍,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考工記·桃氏》記士階層由於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層次區別,因而佩劍的尺寸與重量亦有不同的規定,謂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這也就是《左傳·莊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禮亦異數。”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吳國公子季札掛劍的故事,公元前544年,吳國季札出使中原,路經徐國。徐君對季札佩帶的寶劍,心裡羨慕。季札考慮到出使的需要,暫時就沒贈送。季札出使完畢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於是季札“乃解其寶劍系徐冢樹而去”。從這一故事可以看到,季札在出使中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佩劍也是身份與地位的標誌。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璏)。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首又稱“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首”。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

青銅劍的起源與發展,在歷史上應有著長期的孕育過程。從筆者所見最新考古資料看,最早的青銅劍是商代後期的鈴首劍,是1971年在山西省保德縣一座古墓內出土的,通體長32釐米,由身、莖、首3部分組成。體中部的脊,一直通到首。寬扁莖,扁圓形首,正面有連續的鏤孔,首內有丸。與保德鈴首劍相似的還有1976年山西省石樓縣曹家垣出土的和1982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發現的鈴首劍,以及河北青龍抄道溝出土的羊首曲柄短劍等等。它們的被發現和被認定,要比以前論定的最早的銅劍始於西周早期又提前了。這裡還需說明的是,以上所談保德等地鈴首劍均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戎狄”族的文化特色。

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西周早期銅劍,已較多地被發現,如:甘肅靈臺白草坡、陝西長安張家坡、陝西岐山賀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都有考古發現。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例如:張家坡劍和琉璃河墓52的劍,劍體呈柳葉狀,脊略凸起,無格,無首。莖端略瘦。莖部有圓孔。有的劍還有透雕龍蛇飾的劍鞘,異常絢麗。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銅劍增多了,劍體也加長了,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4柄銅劍,最長的達到40釐米。圓柱形莖,出現圓形劍首,劍體有高起的脊,尚未有劍格。河南洛陽出土的幾柄春秋銅劍,其中一柄還套有整塊象牙制的刻有花紋的劍鞘,異常考究。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釐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釐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劍身有“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鳥篆銘文。該劍被我們認定為國寶文物。戰國銅劍有了長足的發展,數量特別多,這與當時戰爭的增多和加劇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同時也反映了戰爭形式的變化,即車戰轉化為徒步戰,在短兵相接中,劍就會起到重要作用。這時的銅劍一般都較長,有的長度幾近100釐米。《楚辭·國殤》雲:“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足以說明長劍在這時很普遍。有劍箍的劍,可謂司空見慣。一些銅劍,常伴有漆制劍鞘出土。有的在劍莖上還纏有緱(絲繩)。銅劍上有銘文的也較多。

中國古代對鐵的認識和利用發端較早,所以鑄劍的起源也較早,商代,人們利用隕鐵來製作兵器的刃部。在河北藁城臺西和北京平谷劉家河的商代中期墓中都曾發現銅鐵合制的鉞,鉞體以青銅鑄成,前端鑲嵌鐵刃。經檢測,鐵刃是以天然的隕鐵鍛打而成。隕鐵非常稀少,遠比青銅堅硬,且難於鍛制,是鑄劍的上佳材料,商代人用它製作兵器的鋒刃,說明他們對鐵及其性能和鑄劍技藝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也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探尋較之青銅性能更佳的兵器材料。

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人工冶鐵是技術史上的巨大進步,開闢了鋼鐵這種新金屬材料的豐富來源,從而導致了鐵器時代的來臨。

在不斷的探索與發展中,鋼材的優良性能逐漸被發現及運用。使得寶劍具有更好的韌性和硬度。性能和美感更強。

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中國劍的起源及演變

百鍊花紋鋼則是純鋼劍中的上選,花紋精美鋼材緻密。經過手工上百次的摺疊鍛打。韌性和硬度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花紋刃(劍)一直被傳具有斬釘截鐵、切金斷玉的能力,這點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與其它刀刃(劍)與之接觸,很少有不被砍斷或損壞的,而花紋鋼劍僅造成缺口和輕微卷刃。中國人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就已經鑄造出青銅花紋刃,並且歷代名刃輩出,干將、莫邪、龍淵、太阿、湛盧、魚腸、巨闕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