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剑的由来在冷兵器时代,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千百年来,剑得到人们的珍视,也得到人们的充分利用。

最早的剑,是我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剑。这已为无数考古学者、历史学家所证实。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时代的墓中,都曾经挖掘出柳叶形青铜短剑。青铜是用锡铅铜混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硬度。

春秋时期,与中原地区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吴、越等国的步兵都擅长用剑。他们使用的剑,剑身很长。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那时候,吴国、越国善于铸剑,铸剑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铸出的宝剑名扬天下。

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并且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这种青铜剑,脊部很柔和,刃锋却很坚利,提高了作战御敌的杀伤力。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剑长94厘米,剑身窄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此剑代表了青铜剑最高的技术水平。

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剑作为重要的防身利器一直受到重视。许多著名的剑还留名青史,如湛卢剑、鱼肠剑等。

青铜剑的传说与由来:商周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贵族国家对外掠夺、对内镇压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武器的发展与改进就受到格外的重视。

这时武器之进步,是与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青铜不但可以制作多种生活用器,而且也可以制作青铜武器。青铜就是铜、锡或铜、铝的合金;或铜、锡、铝3种元素的合金。青铜制作的武器远比非金属武器使用方便,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在制作青铜制品中,由于铜加锡或铝的比例不同,致使合金硬度也不同,青铜武器需要坚韧、锋利,因而就比制作容器等器物多加锡或铝。关于制作不同种类青铜制品的合金比例,在战国人所作的《周礼·考工记》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就近年所见,商周青铜武器遗存的数量大,品类亦多,形制上也多富于变化,铸造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青铜制武器主要品类有:戈、矛、戟、钺、刀、剑、铍、镞等等。其中青铜剑在青铜武器中独具特点,许多都属国之重宝,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据知,一些文物收藏家还专门以收藏古铜剑为情趣。青铜剑,是佩带的手持短兵器。佩剑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剑者的等级身份,并炫耀富有。《考工记·桃氏》记士阶层由于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层次区别,因而佩剑的尺寸与重量亦有不同的规定,谓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这也就是《左传·庄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礼亦异数。”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吴国公子季札挂剑的故事,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出使中原,路经徐国。徐君对季札佩带的宝剑,心里羡慕。季札考虑到出使的需要,暂时就没赠送。季札出使完毕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于是季札“乃解其宝剑系徐冢树而去”。从这一故事可以看到,季札在出使中佩剑,不但可防身,而且佩剑也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

青铜剑主要由剑身与剑茎两部分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称。剑身前端称“锋”,剑体中线凸起称“脊”,脊两侧成坡状称“从”,从外的刃称“锷”,合脊与两从为“腊”。剑把称“茎”。茎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茎和身之间有的有护手的“格”,格又称“卫”(璏)。茎的末端常有圆形的“首”,首又称“镡”。茎上有的有圆形的“箍”。茎上常以绳缠绕,绳称为“缑”。剑鞘也谓之“室”。短剑也称“匕首”。考究的青铜剑的首与格等常以玉质作成,这种剑,一般则称为“玉具剑”。

青铜剑的起源与发展,在历史上应有着长期的孕育过程。从笔者所见最新考古资料看,最早的青铜剑是商代后期的铃首剑,是1971年在山西省保德县一座古墓内出土的,通体长32厘米,由身、茎、首3部分组成。体中部的脊,一直通到首。宽扁茎,扁圆形首,正面有连续的镂孔,首内有丸。与保德铃首剑相似的还有1976年山西省石楼县曹家垣出土的和1982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现的铃首剑,以及河北青龙抄道沟出土的羊首曲柄短剑等等。它们的被发现和被认定,要比以前论定的最早的铜剑始于西周早期又提前了。这里还需说明的是,以上所谈保德等地铃首剑均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戎狄”族的文化特色。

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西周早期铜剑,已较多地被发现,如:甘肃灵台白草坡、陕西长安张家坡、陕西岐山贺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都有考古发现。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例如:张家坡剑和琉璃河墓52的剑,剑体呈柳叶状,脊略凸起,无格,无首。茎端略瘦。茎部有圆孔。有的剑还有透雕龙蛇饰的剑鞘,异常绚丽。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铜剑增多了,剑体也加长了,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4柄铜剑,最长的达到40厘米。圆柱形茎,出现圆形剑首,剑体有高起的脊,尚未有剑格。河南洛阳出土的几柄春秋铜剑,其中一柄还套有整块象牙制的刻有花纹的剑鞘,异常考究。

春秋晚期至战国可说是铜剑最发达的时期,除个别地区的剑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风格外,形制上一般都开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铜剑,绝大部分都有剑首,并普遍出现了剑格,但具剑箍的还较少。长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吴王光剑等等,都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这些宝剑制作精美,表现了卓越的制作工艺。东周青铜剑,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载:“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通长55.7厘米,身满饰菱形纹,剑格两面以蓝色琉璃镶嵌花纹。剑身有“越王鸠(句)浅(践)自作用剑”鸟篆铭文。该剑被我们认定为国宝文物。战国铜剑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特别多,这与当时战争的增多和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形式的变化,即车战转化为徒步战,在短兵相接中,剑就会起到重要作用。这时的铜剑一般都较长,有的长度几近100厘米。《楚辞·国殇》云:“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足以说明长剑在这时很普遍。有剑箍的剑,可谓司空见惯。一些铜剑,常伴有漆制剑鞘出土。有的在剑茎上还缠有缑(丝绳)。铜剑上有铭文的也较多。

中国古代对铁的认识和利用发端较早,所以铸剑的起源也较早,商代,人们利用陨铁来制作兵器的刃部。在河北藁城台西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的商代中期墓中都曾发现铜铁合制的钺,钺体以青铜铸成,前端镶嵌铁刃。经检测,铁刃是以天然的陨铁锻打而成。陨铁非常稀少,远比青铜坚硬,且难于锻制,是铸剑的上佳材料,商代人用它制作兵器的锋刃,说明他们对铁及其性能和铸剑技艺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也说明古人很早就开始探寻较之青铜性能更佳的兵器材料。

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人工冶铁是技术史上的巨大进步,开辟了钢铁这种新金属材料的丰富来源,从而导致了铁器时代的来临。

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钢材的优良性能逐渐被发现及运用。使得宝剑具有更好的韧性和硬度。性能和美感更强。

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中国剑的起源及演变

百炼花纹钢则是纯钢剑中的上选,花纹精美钢材致密。经过手工上百次的折叠锻打。韧性和硬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花纹刃(剑)一直被传具有斩钉截铁、切金断玉的能力,这点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与其它刀刃(剑)与之接触,很少有不被砍断或损坏的,而花纹钢剑仅造成缺口和轻微卷刃。中国人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就已经铸造出青铜花纹刃,并且历代名刃辈出,干将、莫邪、龙渊、太阿、湛卢、鱼肠、巨阙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