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鎮遠”艦不慎觸礁,管帶林泰曾自殺,北洋海軍元氣大傷

原創:“鎮遠”艦不慎觸礁,管帶林泰曾自殺,北洋海軍元氣大傷

鎮遠艦(網絡片)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為加強海上正面防禦,威海衛基地在威海港南北兩口等處佈設“水雷攔壩”,即以木材排列海口,以鐵索相連接,以鐵錨固定海底。木欄附近,遍設沉雷、浮雷、電雷等。威海南口由劉公島東端的東泓至日島設木欄1層,布水雷5層;由日島至南岸龍廟嘴下設木欄1層,布水雷5層。北口由劉公島西端的黃島至北山嘴下設木欄2層,布水雷7層。兩口共布水雷248顆。威海南北兩口皆被堵塞,僅在東口留下一個600碼寬的通道,用浮鼓做出標誌。

11月14日凌晨艦隊進港時,提督丁汝昌駐節的旗艦“定遠”照例排在整個編隊的領頭位置,首先通過航道。艦首劈波斬浪,迎面而來的海水被分向兩邊,排水量7670噸的鐵甲鉅艦所產生的分水壓力無疑是驚人的。“定遠”艦通過入口時為了儘量避開水雷佈設帶,靠著劉公島一側航行。哪知被“定遠”艦分開的海水不斷湧動,竟將靠近劉公島的那個浮標推離了預定位置,漂浮到近島的礁石群之間。此時浮標的正下方和外側下方海水中實際已經都是叢立的礁石,由於當時正值退潮,這些礁石距離海面的只有六米左右。

原創:“鎮遠”艦不慎觸礁,管帶林泰曾自殺,北洋海軍元氣大傷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跟隨在“定遠”之後進港的是姊妹艦“鎮遠”,艦上的官兵沒有注意到海面上浮標發生偏移這一細微變化,繼續依照“定遠”的航跡,貼近劉公島側旁的浮標航行進港。由於滿載煤水補給,“鎮遠”艦的吃水已經超過了六米……當“鎮遠”逐漸駛進航道後不久,發生觸礁事故,左舷艦底破損進水。事後經查,彈藥艙下,撞出三條口子,分別長6.5尺、3.5尺和9尺。帆艙下撞出一條長17尺的口子。煤艙鍋爐艙下,也撞出三條口子,最長的一條達11尺。此外在水力機艙下,有一道寬2.6尺,長3.9尺的裂縫。海水頓時湧進“鎮遠”底艙。受損遠超出想象。作為北洋海軍柱石的兩艘“定遠”級鐵甲艦,竟然有一艘受傷了!而且當下正值旅順、威海防務吃緊,內則清議洶洶、外則寇氛日逼的特殊時期,北洋海軍內每一艘能夠航行戰鬥的軍艦都萬分寶貴,更毋庸說是“鎮遠”這樣被視作擎天支柱的大型鐵甲艦了。

原創:“鎮遠”艦不慎觸礁,管帶林泰曾自殺,北洋海軍元氣大傷

鎮遠艦塢修(網絡片)

“定遠”艦下錨旋泊停妥當後,丁汝昌立刻乘坐火輪舶板前往“鎮遠”,瞭解失事的具體情況。此時“鎮遠”艦已開始側傾,幸虧軍艦採用的是雙層底結構,才避免了完全傾覆的噩運。情急之下,丁汝昌果斷命令“鎮遠”駛往淺水區,以防軍艦因進水過多沉沒,並讓各艦都派出人手幫助抽水,以圖補救。

同日中午,丁汝昌用電報將“鎮遠”受損的消息報告給了李鴻章,初接到“鎮遠”受損報告時李鴻章心存僥倖,認為“鎮遠”的“擦傷”沒有大礙,命令威海基地設法儘快修補。以“鎮遠”艦船底擦傷漏水的情況而言,徹底修理這樣的傷情必須進幹船塢脫水施工,威海基地根木沒有這樣的設施,大海對面的旅順又局勢險惡,拖航到旅順修理的可能性也基木不存在,“鎮遠”的命運似乎已經註定了。

遭此鉅變,身為北洋海軍二號人物的左翼總兵、“鎮遠”艦管帶林泰曾懊惱不已,既為自己管駕的軍艦未戰而白白受損倍感心痛,也為自己遇到的這個飛來橫禍該如何收局焦慮不安。林泰曾生性懦弱內向,遇事猶豫不決。據“廣甲”艦管輪軍官盧毓英記載,林泰曾與劉步蟾是同屆同學、同批留英,海軍內的資歷相同,劉步蟾的能力在林泰曾之上,但是每次保舉晉升都會被姑丈是沈葆禎的林泰曾超過。劉步蟾為此非常不快,經常尋機中傷林泰曾,並奚落其膽小怕事等缺點。眼見左右翼總兵鬧得不可開交,性格敦厚的丁汝昌為之居間說和,以劉步蟾的女兒嫁給林泰曾的兒子,但是二人的矛盾依舊如故。儘管心底對這位同學可能並無太多好感,然而此刻困於愁城的林泰曾,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足智多謀的同學兼親家劉步蟾,希望從劉步蟾處得到指點。

原創:“鎮遠”艦不慎觸礁,管帶林泰曾自殺,北洋海軍元氣大傷

鎮遠艦管帶林泰曾(網絡片)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劉步蟾看到舉止無措前來問計的親家卻冷言相對,表現足以令人吃驚,沒等林泰曾開口,便頓足大聲喝道:“‘鎮’、‘定’兩船系國家保障,朝廷多次明降諭旨,諄誡保護,爾奈何竟將裂壞,更有何面目見人耶?!”一派官樣腔調,讓林泰曾倍感失落與絕望,心理防線逐漸崩潰。

“鎮遠”觸礁損傷後的第二天凌晨,徹夜難眠的林泰曾一人呆坐在“鎮遠”艦的艦長室內,面前辦公桌上擺放著一盅鴉片鴆藥。自責、愧疚、擔憂、害怕……鐵甲艦受傷所帶來的如山一般的壓力讓他無法喘息。這位性格內向的將領最終還是沒有能解開心頭的死結,劉步蟾的話語對他而言簡直猶如詛咒。“爾奈何竟將裂壞,更有何面目見人耶?!”又審視了一遍自己的船艙後,林泰曾猛然舉杯飲藥自盡,以一死了斷一切,時年44歲。

客觀而論,林泰曾對於“鎮遠”艦觸礁並無直接責任,造成這位將領走上不歸路的因素中,除了因“時棘船損”而痛不欲生之外,劉步蟾的冷言相對和他性格深處的缺陷也是這幕悲劇的重要原因。北洋海軍左翼總兵愧疚自殺的消息很快傳到李鴻章耳中,至此“鎮遠”觸損事件已經無法在北洋的範圍內予以處理彌合,於是電奏清廷和盤托出。光緒皇帝和中樞重臣們吃了一驚,光緒回覆李鴻章的諭旨中,用了極不尋常的“不勝詫異”四字,通篇疑問,甚至懷疑是奸細勾通用計破壞了“鎮遠”,矛頭直指已經死去的林泰曾,影射淮系的人事及內部管理問題。

對於針對淮系而來的質疑,李鴻章立刻回奏,稱林泰曾是因為“向來膽小”,“內疚輕生,未必有奸細勾通,用計損壞”。光緒指責“既稱林泰曾膽小,何以派令當此重任,則該大臣平日用人不當,已可概見”。明白被清流輿論左右的皇帝想借機生事,李鴻章索性實話實說,回敬皇帝,稱選用林泰曾的原因是“林泰曾系閩廠學生出色之人,沈葆禎迭經保奏有案”。潛臺詞就是林泰曾是沈葆禎的親戚,被沈葆禎屢屢稱為出色,而且“保奏有案”,即使有用人不當的責仟,那也是沈葆禎的。而且沈葆禎的保奏又是皇帝批准的,倘若用人不當的罪名成立,光緒帝也會戴上用人不當的帽子。此後,清廷責難漸漸平息。

“鎮遠”艦的修復工作十分緩慢,因天氣寒冷、風浪又大,水下施工極為困難。從上海請來外國技師搶修月餘,雖勉強修復,但已無法出海作戰和遠行,被視為中堅的鐵甲鉅艦遭此重創,極大消弱了北洋艦隊實力,北洋海軍的士氣進一步受挫,此後再也不敢出海作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