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農曆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人勝節”或“七元日”。即“人類的生日”。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所以是“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關於“人日”起源,我國有段古老的神話傳說,相傳女媧用泥造人,但泥人不會動,女媧便向神仙請教,神仙告訴女媧,人要有七竅才有生命,女媧按照此說在泥人身上一日鑿一竅,七日鑿好七竅,人便誕生了。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漢時東方朔的《佔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古人有“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於屏風或窗戶,也有戴在頭髮上,以此象徵新一年人丁興旺,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過去,“人日”這天,中國一些地方有“麻稈點天燈”、“用豆熬粥治頭疼”、“婦女遛彎祛百病”、“登高賦詩”等習俗。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關於民間食俗,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也有吃麵條的,稱為“長壽麵”,講究麵條越長越好,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寓長命百歲之意。七寶羹,即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食用,以此取其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我國南方一些地區還保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昇”;而在北方則保有用炒過的大米拌上飴糖,做成球狀或方狀食品食用,叫“響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在黃土塬民間,正月初七稱人七。素有“七不出,八不入,九日回來變成豬”的民謠流傳,說明正月初七團聚的重要性。人七傍晚,人們還有在大門外,放火棍攔鬼怪的習俗。家家戶戶在關大門時,把夜裡燒炕用的火棍,橫放大門洞裡。有兒歌這麼唱:

門神門神騎大馬,

夜夜守門辛苦啦。

人七送你一根棍,

攔住鬼怪不進家。

正月初七為“人日” ,傳統民俗活動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人日”是人類慶祝和紀念自身誕生的節日,傳統的習俗,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信仰和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