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即“人类的生日”。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所以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关于“人日”起源,我国有段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用泥造人,但泥人不会动,女娲便向神仙请教,神仙告诉女娲,人要有七窍才有生命,女娲按照此说在泥人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便诞生了。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古人有“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有戴在头发上,以此象征新一年人丁兴旺,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过去,“人日”这天,中国一些地方有“麻秆点天灯”、“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关于民间食俗,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也有吃面条的,称为“长寿面”,讲究面条越长越好,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寓长命百岁之意。七宝羹,即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食用,以此取其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而在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在黄土塬民间,正月初七称人七。素有“七不出,八不入,九日回来变成猪”的民谣流传,说明正月初七团聚的重要性。人七傍晚,人们还有在大门外,放火棍拦鬼怪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关大门时,把夜里烧炕用的火棍,横放大门洞里。有儿歌这么唱:

门神门神骑大马,

夜夜守门辛苦啦。

人七送你一根棍,

拦住鬼怪不进家。

正月初七为“人日” ,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人日”是人类庆祝和纪念自身诞生的节日,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信仰和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