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系統的聲音是個蹺蹺板

我一直比較喜歡用比較和比喻的方法說事情,比較容易說明白。另外,任何事情,都有內含對立而又統一的二個方面,所以,當你遇到某個問題,並且思考問題其中的一個方面的時候,一定還要靜下心來,留意組成這個問題是否還有對立的一個方面,對立的那個方面是什麼?他們的關係是什麼?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精髓,簡而曰,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本質並非和稀泥,而是深暗矛盾中對立之二方面的關係,以求得其中的平衡,太極圖即為其深刻內涵的形象的表示。

HI-FI系統的聲音是個蹺蹺板

關於音響系統的聲音,所有描述其特點的用詞,都是具有對立的那個方面。比如,薄與厚、朦朧與通透等等等等。最簡單與最基礎的,就是高、中、低三段均衡。高頻多了,低頻就少;低頻多了,高頻就少;高低頻都少,中頻就多了,中頻少了,高低頻就顯得多了。這是最簡單的道理。而有的時候,一個系統,你感覺高頻多,就判斷他一定是高頻多,你切不可這樣完全斷定。很有可能是它的低頻少,才會顯得高頻多。這僅舉個例子,告訴各位這就是一種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明白了上面,就應當能夠明白,一個系統在某些方面比較強,也許在另一個方面就比較弱。或許,這某些方面的強,正是你需要的,所以,你會喜歡。而另外一些人也許喜歡的是與你對立的那個方面。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歡平衡,他不喜歡某些方面太強。

那麼,某些傾向性的聲音,為什麼會有些人非常喜歡,喜歡致極。道理在那裡?難道這樣傾向性強的聲音,沒有其缺點嗎?下面剖析一下典型的膽機好聲。

HI-FI系統的聲音是個蹺蹺板

現在大家認可的膽機至頂的好聲(應當說是部分人認可,分析過後,再說這部分人是那些人),就是單端300B或2A3的聲音。分析這樣電路所看到的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其不大不小的失真成分裡面,基本上的成分是偶次諧波。偶次諧波為什麼會好聽一點?如果你懂一點樂理或樂器,應當知道,除了旋律以外,為好聽而使用的手段,就是樂器中的和絃或歌唱中的和聲。好聽的和絃不是那些不和諧和絃。和諧和絃比如1、3、5和絃或八度和絃這些基本常用的,在聲音頻率上面,都是以偶次倍頻為主要關係的。這樣的和絃,聲音都比較豐滿、圓潤。但是,樂曲中,有的時候,合弦同等的響度,會掩蓋旋律的音準,所以,合弦運用的時候,通常會把旋律中的那個正音,奏得響一些,其他的和絃音弱一些。和絃使用時,聲音飽滿圓潤,回味悠長,沒有和絃的時候,主音就會覺得比較幹,比較孤立和單薄。而在音響電路里面,當具有一定偶次諧波成分的時候,也就會產生類似豐滿和堂音回聲的效果。但是,就像樂器和絃一樣,偶次諧波成分太多,主音也會不清晰。說到這裡,你就明白了,這種單端膽機有傾向性的好聲,是什麼樣的聲音。而我在這裡,也就可以告訴你,喜歡這種傾向性好聲的都是什麼人。既然這種聲音在好聽的時候,也會對主頻聲音的清晰度有影響,那麼,一般情況下,當所放音樂或歌曲中的頻率或內容比較簡單,不是複雜頻譜成分的時候,這種器材,會對原本比較單一簡單的聲音內容添加一些豐滿的東西使它好聽。比如,獨唱人聲、樂器獨奏、小作品、爵士等等。而對於複雜作品,比如交響,因為信號中富含大量複雜頻譜,而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要把它放清楚。所以,你看聽300B單端的,大多都是聽前面一類節目的人。另外,就是他們所聽錄音的影響。就錄音技術的發展階段來看,較古老的錄音,多是在錄音過程中沒有什麼後期處理,所以,對於這種錄音中的信息內容比較簡單的節目,就發覺用這種典型的傾向性膽機來聽,聲音會變得好聽。所以,這些人裡面又有很多人是在聽LP。我曾經發過一個錄音的帖子,大意是講到了錄音技術的進步和碟片聲音特點。對於現代錄音,很多已經由錄音師進行了處理,碟片中已經包含了你需要的足夠的信息成分。所以,你需要的,只是系統把它回放清楚。這些喜歡聽得更清楚的人,他們所需要的,是聲音的平衡。

HI-FI系統的聲音是個蹺蹺板

這就是傾向性好聲與平衡性好聲的適應性,你喜歡哪種?當然,做好它們都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