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時評:別總是質疑做好事是在“作秀”

一段時期以來,每當看到或者聽到好人好事、善人善舉,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感動,不是見賢思齊,不是真誠點贊,而是反應冷漠,質疑聲聲,甚至潑冷水,總認為人家是在“作秀”。有的還企圖挖掘人家的動機、目的。給“空巢”老人獻愛心有人懷疑,給單親孩子資助有人懷疑,給摔倒老人餵飯有人懷疑,民警攙扶殘疾老人過街有人懷疑,城管局給環衛工提供免費午餐有人懷疑,藥房給環衛工免費提供開水有人懷疑,書協給環衛工送“福”有人懷疑。----不從正面看人心“善”的一面,凡事不往好裡想,總是懷疑別人是在“作秀”,如今成為一種社會通病,或曰積弊!

做好事,難了!發善心,難了!於是,有人慨嘆:“這個社會怎麼啦!”發出這樣那樣的感慨。

筆者藉此之機,也不吝筆墨,給各位韶韶:去年9月的一天,筆者前往江蘇省崑山市參加省民協的一個活動,因為目的地離高鐵站比較遠,提前與朋友約好來高鐵站接我。這不,快下車的時候,有個河南人,當然是個女子,問我到某某地方怎麼走,我說,被你問巧了,我就是到那地方的,而且與朋友約好了有車來接,要不咱們一起走,順帶捎著你。當即她加了我微信好友。誰知下車時,還是堅持自己走,我看得出她的疑慮,可能是擔心“黃鼠狼給雞拜年”!----這要換是我,恐怕也一樣,不敢上陌生人的車,甚至不與陌生人說話,搭訕容易“上賊船”的!----這大概成了當今為人父母者的“必修課”。----舉自已身邊這樣的例子也許是並不恰當的,有點隨意挪來拼湊的感覺,給人一副瞎扯,有點“老不正經”的感覺。還是迴歸正題。

別人做好事,做慈善盡義務,為什麼總是有人懷疑他們的動機呢?懷疑他們在“作秀”呢?筆者思考,出現這樣的想法,這跟有人在故意“作秀”,博取眼球,大造噱頭,把“一點”說成“一面”,把“芝麻”說成“西瓜”不無關係。這種人,“無實事求是之心,有譁眾取寵之意”,他們如此經營的目的,確實有“陰暗”之嫌疑,懷揣個人的“小九九”。這樣的“戲子表演”看得多了,久而久之,大家自然就會對類似的事情失去信任感。尤其是,網絡時代的信息五花八門,很多事情真假莫辨,保持一定的質疑態度,凡事留個心眼,也不是不可,甚至是“必須的”。但是,事事質疑,時時質疑,人人質疑,甚至捕風捉影,沒有相關的證據就發聲質疑,以此混淆視聽,擾亂社會公序良俗,必然會傷了好人心,寒了善人心!如此這般,整個社會“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冷漠看客”會越來越多,助人為樂、舍已為人、見義勇為、行俠仗義、路見不平的人會越來越少。最後,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差,越來越窄,甚至走進死衚衕,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

我們想看到什麼樣的結果呢?當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是“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是古代聖賢所勾勒描繪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社會。凡事理性,對好人好事多鼓勵,對正能量多點贊。如果確實發現問題,也要在論證的基礎上再發聲,不要妄下結論,妄議他人,責備指責, 以免挫傷了別人的積極性。

因此,我們要保持陽光心態,不要猥瑣地一味認為好人好事就是故意作秀,不要“以小人之心”盲目認為所有的善人善舉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們要對社會、對他人有信心,莫讓陰暗的想法佔據主導地位。“人之初,性本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做好事往往是出於人的善良本性,出於修養修煉後的自覺行動。人心都是向善的!存心作惡,故意為非作歹,都不是人的本意。其實每個人都有做好事的想法。如果做好事的人確實有一些動機,哪怕動機不是特別的“純”,我們也不要想壞了、想歪了。話又說回來,只要想法崇高、正當、正義,有“革命的功利主義”其實也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過於苛刻地要求別人,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懷疑,更不能沒事找事,故意質疑,讓做好事的人感到做好事怎麼這麼難。

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應當成為我們的主流共識!(寫於2019年1月24日)

作者簡介:根華,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文經濟網特約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