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如何看待慈善,如何分析慈善事業的發展歷史,其實是一個需要下大功夫的事情。我國文化傳統常以求真至上,分析歷史事件總以“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為最高標準,反對把歷史作為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其實,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對歷史資料的蒐集和整理是會很不同的。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比如,以現在的理念看待汶川大地震,我們都會認為這是一場大的災難,新聞報道中也會有較多的災難場面。而唐山大地震時代我們的理念相當特殊,認為儘管是一場大的災難,但也是中國黨政軍民抗震救災、戰天鬥地的一曲凱歌,所以就不能報道災難場面,只能出現英勇救災的感人圖景。災難如何?自力更生,自己解決。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其實,唐山大地震的遇難人員達到二十四萬,遠遠大於近九萬的汶川地震遇難人數。同樣性質的事件,因觀念的不同,解讀就不一樣。歷史何嘗不是這樣?據說,唐朝的李世民就對於修改歷史記載特別下功夫,因為他就是發動宮廷政變並殺死自己的兄長、逼退父皇后才得到皇位的,所謂的貞觀之治,大概與他的修飾分不開,國外的漢學家倒是更在乎隋代的制度建樹。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幾千年來,我們貧窮慣了,從來沒有經濟發展到如此階段的經驗,許多貧困時代所熟悉的東西已經相當陌生了,幾乎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事物出現,而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就是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因為富裕以後,人們突然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無緣無故的愛,原來相當多的人都有愛心。我們確實需要改變原來相當多的固有觀念,這已經越出了“正名”的範圍,整個社會所面臨的是一種全新的理念。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站在歷史的轉折點,回顧過去,不難看到,我國還盛行著傳統的慈善理念。甚至於不容許參與慈善事業的人們有半點缺陷,只准許他們完美無缺、大公無私,不容許他們的個性表達,更不容許慈善與商業的結合。結果出現了一種極端的社會行為方式:捐多了就會被說是“作秀”,捐少了就會被說是“鐵公雞”,捐遲了則會被說是“詐捐門”,不捐那更不得了!中國的慈善確實存在著成為“祭壇”而不是“聖壇”的嚴重傾向。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我永遠忘不了深圳慈善家叢飛臨終前對我說的話,當時,我還是民政部的救災救濟司司長,其中一項職責就是負責慈善事業的行政管理;叢飛先生十分嚴肅地提出了一個請求,那就是:“能不能不讓慈善變成‘祭壇’?誰上去都下不來怎麼行?”這句話給我的震撼巨大。我們這麼多做好事的人,究竟怎麼把慈善變成了祭壇?仔細想一想,我們的文化中確實有一種不好的東西,就是要求英雄 “高、大、全”,實際不存在那樣的英雄怎麼辦?那就造假。結果是,許多道德的教育存在著虛假的東西。這個傳統也進入到了慈善領域。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中國慈善要大發展,就必須從傳統慈善轉向現代慈善。現代慈善是聖壇而不是祭壇。所謂聖壇,就是說,在這個領域裡,人們可以感受到莊嚴並展現博愛,人們呈現出天使的一面;與此同時,人們還要生活,還要待遇,在這裡,也同樣有一定法律保障。這就是說,現代的慈善首先需要的是傳統道德的轉型。現代的慈善需要個性,也需要富豪的家庭保持自己的財富包括不能降低自身的生活水平;這樣的理念就不是無私奉獻,也不是狠鬥私字一閃念,而是要保護私有的財產,讓財產的擁有者在享受自身財富的同時來進行捐贈。


《慈善的真相》:捐多了說是“作秀”;捐少了說是“鐵公雞”


現代慈善也鼓勵慈善與商業的結合。其實,在西方,由於慈善事業的發達,基金會的財產量較大,早在一百多年前,他們就開始運用金融和商業的手段來發展和鞏固慈善。而到了最近十多年,社會企業興起,國際慈善界更是探索慈善與商業的有機結合,孟加拉國尤努斯先生的小額貸款項目之所以成功並且因此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就在於他為社會企業而進行的的努力。由此可以比較,當我國社會還在熱衷於“想掙錢就不要做慈善”的口號時,我們與國際社會的標準差距是多麼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